滕王阁上的绝唱:王勃与《滕王阁序》
滕王阁上的绝唱:王勃与《滕王阁序》
滕王阁,这座江南名楼,因王勃的一篇序文而名垂千古。公元675年,王勃在滕王阁上挥毫泼墨,写就了《滕王阁序》,不仅让这座楼阁声名远扬,更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是初唐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父亲王福畤曾任唐朝官吏。王勃自幼聪慧,六岁便能作诗,九岁时就能指出《汉书》注释中的错误,被誉为“神童”。然而,这位天才少年的仕途却颇为坎坷。
王勃16岁时就因文才出众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官员。然而,因一篇《檄英王鸡》而被逐出王府,随后又因擅杀官奴而获死罪,虽遇赦免但仕途已毁。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勃于公元675年前往交趾探望父亲,途经南昌时恰逢滕王阁重修落成,都督阎伯屿宴请宾客并邀请众人作序。王勃即席挥毫,写就了《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不仅展现了王勃非凡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代的感悟。文章开篇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点明滕王阁所在的地理位置,接着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象,描绘了滕王阁的雄伟气势。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美景,也折射出盛唐时代繁荣昌盛的景象。
文章的音韵和谐,句式工整,多用对偶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来朗朗上口。同时,王勃还巧妙地运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展现了其渊博的学识。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在赞美自然、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想。王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与对现实社会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命运、时代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除了《滕王阁序》,王勃在诗歌创作上也有卓越成就。他的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王勃的诗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他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或重在抒写亲情友谊,或突出边塞特色,或描写山水风光,或寓有深意,或韵味悠长,或清新自然,或情真意切,或曲折含蓄,或凄婉动人,或耐人寻味,或发人深省,或令人回味无穷。
王勃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更在于他对唐代文学的深远影响。他主张文学要以“立言见志”为本,注重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其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共同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王勃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文学成就却永载史册。《滕王阁序》不仅是他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盛唐时代社会风貌的缩影。它展现了盛唐时代文化繁荣、经济昌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也体现了唐代文人积极乐观、胸怀坦荡的精神风貌。正如后人所评价的那样:“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的一颗明珠,它不仅照亮了滕王阁,更照亮了整个唐代文学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