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解深密经》中的阿赖耶识探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解深密经》中的阿赖耶识探秘

引用
搜狐
8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41468002_121301175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46448
3.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22939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4%BC%A0%E4%BD%9B%E6%95%99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6%82%E4%BE%86%E8%97%8F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8%B3%B4%E8%80%B6%E8%AD%98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4%B9%98%E4%BD%9B%E6%95%99
8.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2984

《解深密经》是印度佛教唯识宗的重要经典,详细阐述了阿赖耶识的多种名称及其含义,如亦名阿陀那识、本识等。作为印度佛教唯识宗的核心概念,阿赖耶识被认为是宇宙万有生起的根本,含藏着一切现象的种子。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中,对阿赖耶识的理解存在诸多不同观点,这些差异推动了佛教义理的发展并影响了修行实践。通过深入研究《解深密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而重要的佛教理论。

01

《解深密经》的背景与重要性

《解深密经》是印度佛教唯识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亦是中国法相宗的根本经典。本经除序品以外,其余七品均收录于《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至七十八。在《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重要唯识论典中,亦常被引用,故其思想影响于后世甚深。

本经五卷、八品,三万多字,为唐朝玄奘三藏于贞观二十一年(674年)在西京弘福寺译出。本经的同本异译有四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深密解脱经》和陈真谛三藏所译的《佛说解节经》。本经亦有西藏译本,并有多部注疏,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沙门圆测撰《解深密经疏》十卷。

02

阿赖耶识的多重含义

在《解深密经》中,阿赖耶识被赋予了多重含义,这些含义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

  1. 阿赖耶识与阿陀那识

在《解深密经》的心意识相品中,佛陀对广慧菩萨说:“于内各别如实地不见阿陀那及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及阿赖耶识,不见种子及心,不见六根、六尘、六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这里明确指出阿赖耶识与阿陀那识是同义词,都是指第八识。

  1. 阿赖耶识与种子识

《解深密经》中提到阿赖耶识是“一切种子心识”,这意味着它含藏着一切现象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适当的条件下会生起现行,形成各种现象。这种观点在唯识宗中被称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1. 阿赖耶识与藏识

“阿赖耶”的意思就是“藏”,包括“能藏”和“所藏”两个方面。阿赖耶识作为藏识,一方面收藏着一切种子,另一方面也被烦恼所藏。这种双重含义体现了阿赖耶识既是清净的本体,又是染污的载体。

03

藏传与汉传佛教的诠释差异

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中,对阿赖耶识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

  1. 藏传佛教的诠释

藏传佛教继承了印度唯识学的传统,将阿赖耶识视为轮回的主体。在密宗修行中,阿赖耶识被进一步细分为粗、细、极细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身、语、意三业。修行者通过观修和瑜伽实践,逐步净化阿赖耶识中的染污种子,最终达到转识成智的境界。

  1. 汉传佛教的诠释

汉传佛教在诠释阿赖耶识时,更多地将其与如来藏思想相结合。如来藏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阿赖耶识则被视为如来藏在凡夫位的异名。在修行实践中,汉传佛教更注重通过禅定和智慧来净化阿赖耶识,实现转识成智。

04

阿赖耶识在修行中的作用

阿赖耶识在佛教修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它是轮回转世的主体,也是修行者需要净化的对象。通过禅定和智慧,修行者可以逐步净化阿赖耶识中的染污种子,最终实现转识成智。

在唯识宗的修行体系中,阿赖耶识的净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资粮位:修行者通过闻思修集资粮,为修行打下基础。

  2. 加行位:修行者通过止观双运,逐步净化阿赖耶识中的染污种子。

  3. 见道位:修行者证得初地菩萨果位,开始转识成智的过程。

最终,修行者将达到佛果,阿赖耶识将转化为大圆镜智,成为清净无染的智慧。

05

结语

阿赖耶识作为佛教唯识宗的核心概念,其复杂性和深奥性不言而喻。通过《解深密经》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阿赖耶识不仅是轮回的主体,更是修行者需要净化的对象。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中,对阿赖耶识的不同诠释反映了两大佛教体系在义理和实践上的差异,这些差异进一步丰富了佛教哲学的内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