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积极心理学点亮大学生的乐观心态
用积极心理学点亮大学生的乐观心态
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10至24岁人群的自杀率在2007年至2021年间增加了62%,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被诊断为焦虑症,近40%的人经历中度至重度抑郁。面对这样的挑战,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强调人类心理的积极面,并试图理解和促进个体在生活中的繁荣和成长。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包括:
关注个体优点:与传统心理学关注问题和疾病不同,积极心理学更注重发现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如乐观、创造力、勇气、幽默感等。
内在潜能开发: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潜能,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训练,这些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幸福感培养: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积极的情感和活动来培养和促进幸福感,认为幸福感可以通过积极的情感和活动来培养和促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挑战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除了学业压力外,他们还需要应对人际关系、未来就业、个人发展等多重挑战。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很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乐观心态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做法包括:
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健康素质。
高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课程内容应注重系统性和连贯性,避免过于理论化,要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心理需求紧密联系。
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高校还可以组织各种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如:
- 感恩日记项目:鼓励学生每天记录值得感激的事物,培养感恩的心态。
- 优势发现工作坊:帮助学生识别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自信。
- 积极社交活动:组织团队建设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 心理健康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分享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
建立全方位支持系统
高校应建立一个由辅导员、专业教师、班委、同学和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支持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谈话、提供专业指导、组织团建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实践案例:从焦虑到自信
以某高校表演专业学生小欣为例,她因调班引发严重焦虑,甚至出现睡眠困难、情绪崩溃等状况。学校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以下措施帮助她重建自信:
- 建立支持系统:组织专业教师、班委、原班同学和室友形成“五位一体”支持体系。
- 专业指导:通过戏剧表演专业特点,让小欣在角色演绎中探索自我,增强专业自信。
- 团建活动:设计由浅入深的团建主题,帮助小欣建立情感关系。
- 家庭干预:联系家长,帮助修复家庭关系,提供情感支持。
经过一个月的干预,小欣逐渐适应了新环境,焦虑症状明显改善,重新找回了自信。
结语:培养积极心态,助力个人成长
在当今社会,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正如塞利格曼所说:“心理学不仅要帮助人们缓解痛苦,更要帮助人们发现和培养积极品质,实现幸福和成功。”这正是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