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震颤,你应该了解的几件事
眼球震颤,你应该了解的几件事
眼球震颤是一种非自主性、节律性的眼球摆动或跳动,常见于眼科疾病中。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视力和视觉功能,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其他症状。本文将从眼球震颤的定义、分类、原因、影响、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什么是眼球震颤?分类有哪些?
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nystagmus)为非自主性、节律性的眼球摆动或跳动。它往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眼震,先天性眼震有较强的遗传性,后天性眼震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眼球震颤是眼科较为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 其病因不详、临床表现复杂、严重危害视力及视功能, 发病率为1/350~1/20000。
本病有多种类型
01
(1)根据有无诱因分类:
▪生理性眼震:是指正常生理情况下产生的眼震。正常人两眼极度向两侧注视时,诸如注视一列飞驰的火车,或在行驶的火车车厢内向窗外观看急速移动的景物时出现的眼震。
▪诱发性眼震:是指通过某些刺激产生的眼震,如外耳冷、热水灌注时出现的眼震。
▪自发性眼震:无外界刺激即可出现,绝大多数属病理性。
02
(2)根据发病原因分类
分为眼源性震颤、前庭性震颤、中枢性震颤、中毒性震颤等。
03
(3)根据发生时间分类
▪先天性眼震: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病因往往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眼外肌解剖位置、形态学改变、固视功能的发育及环境与遗传因素有关;先天性眼球震颤还可根据发病部位进一步分为先天性感觉缺陷型眼球震颤和先天性运动型眼球震颤。先天性感觉缺陷型眼球震颤 (congenital sensory nystagmus, CSN) , 约占CN的80%, 由于视觉信息传入相关系统的发育异常 (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无虹膜、视网膜营养不良、眼白化病、全色盲、Leber先天性黑矇、锥杆细胞营养不良以及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等) , 眼球运动系统在敏感期的发育受到干扰所致;患者视力受到显著影响, 视锐度多低于0.1。其眼球运动多为水平钟摆型, 少数患者侧方注视时可转为水平冲动型。先天性运动型眼球震颤 (congenital motor nystagmus, CMN) , 又可以称为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idiopathic congenital nystagmus, ICN) , 约占CN的20%, 目前研究认为, CMN发病部位多发生在大脑额叶至眼外肌的传出通路。因其发病原因尚未明晰, 故需在排除可导致CSN的所有先天性遗传性眼病之后, 再做出诊断。
▪后天性眼震:可由脑瘫、动眼神经麻痹、耳石症等后天疾病导致。
04
(4)根据眼球震颤的方向分类
▪水平性眼球震颤:眼球左右来回运动。**
▪垂直性眼球震颤:眼球上下往返运动。
▪旋转性眼球震颤:眼球沿其前后轴作反复旋转运动。
▪混合性眼球震颤:**多种形式的眼球震颤同时存在。
05
(5)根据眼球震颤的节律分类
▪冲动型眼球震颤:有快相和慢相,即向一侧缓慢运动(慢相)后接着一个向反方向返回的快速运动(快相),一般将快相方向记为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方向。
▪钟摆型眼球震颤:眼球自中点向两侧摆动,其运动幅度和速度相等,无快慢相之分。
06
(6)根据病变发生部位分类
▪知觉性眼球震颤:主要是由视力损害或丧失引起的,如白化病性眼球震颤。
▪运动性眼球震颤:损害部位主要位于中枢或大脑额叶至眼外肌的传出通路上。
07
眼球震颤还可分为显性和隐性。隐性眼颤指两眼无遮盖时没有眼球震颤,当遮盖一眼时,未遮盖眼出现眼震,原因不明。
造成眼球震颤的原因有哪些?
眼球震颤多是由某些眼源性、耳源性、中枢神经源性或其他病变导致的眼球异常运动。
1
眼源性眼震
常见病因有先天性眼球畸形、眼部神经肌肉发育不良、白内障、全色盲、黄斑损害等。
2
耳源性眼震(前庭性眼震)
常见于梅尼埃综合征、中耳炎、迷路炎、急性前庭功能损伤等。
3
中枢性眼震
可见于脑炎、脑肿瘤、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震荡、共济失调、脑卒中或多发性硬化等。
4
其他
可能与遗传有关,以X连锁隐性遗传最常见,表现为父母患病者,其子代发病风险大。
有些眼震可因药物或有毒物质(如阿片类、巴比妥类、酒精、铅等)引起。
有些特殊职业如煤矿工人、火车调度员,易形成职业性眼震。
部分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可能伴发眼球震颤等神经症状。
眼球震颤对患者有哪些影响?
可出现哪些症状与伴随体征?
眼球震颤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球无法控制地运动,但不同患者的双眼运动形式、方向、幅度和速度会有差异,同时可伴有视力减退、物体晃动感、复视等症状。
由于注视反射尚未发育,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后天性眼球震颤的患者成年后可出现自觉症状,包括:
▪无法控制的眼球运动;
▪视力减退;
▪物体晃动感,看外界物体时有动荡感,眩晕、恶心、呕吐,常把不动的物体感▪觉为不停地往返移动;
▪复视;
▪代偿头位,即为了看清物体,采用偏头、侧脸等一些特殊的头位来克服视物时的不适,有时候伴随不由自主的摇头或点头;
▪斜视;
▪部分患者可能对明亮的光敏感或在暗处很难视物。
眼球震颤可能有哪些伴随症状?
眼源性可能伴随视力障碍、屈光不正、复视等;
耳源性可能伴随眩晕、耳鸣、耳聋、耳痛等;
中枢神经源性的可能伴有头痛、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等。
眼球震颤是否可以治疗?
治疗措施有哪些?
01
(一)光学治疗
先天性眼球震颤可采取光学治疗,包括屈光矫正、三棱镜治疗。
1.屈光矫正
散瞳后如有明显屈光不正,应配镜矫正。接触镜与眼球同步运动,能够使镜片的光学中心始终与眼周保持一致,屈光矫正效果较好。也可配戴负度数镜片,刺激调节性集合,减弱眼震,改善视力。
2.三棱镜
2.1同向三棱镜
先天性眼球震颤可存在静止眼位(中间带),即向某一方向注视时,眼球震颤的幅度及频率明显减轻,因此在中间带位置的视力较佳。治疗时,患者双眼配戴同向三棱镜,利用三棱镜的折射将静止眼位由侧方移向正前方,从而消除代偿头位、提高正前方视力。
2.2异向三棱镜
患者双眼配戴基底向外的三棱镜,可诱发辐辏以刺激调节性集合,从而减轻眼震,改善视力。
02
(二)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目前尚无明确安全有效的专门药物供临床使用。
01
(三)手术治疗
1.中间带移位术
可通过手术将中间带由侧方移向中央正前方,使正前方获得较好的视力。从而能改善或消除代偿头位,对儿童患者的面部及脊柱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手术不能根治眼球震颤。
2.本体感受器切除术
本体感受器主要集中于眼外肌肌腱与肌肉的连接处,部分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本体感受器功能异常,当切除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及缝线引起局部机械性变形、充血、炎症反应及瘢痕形成,本体感受的反射环路被改变。
补充:
▪本体感受器切除术可同时联合眼外肌缩短手术,从而减轻眼球震颤的频率和幅度,提高视觉质量。
▪对伴有斜视的眼球震颤,医生可能在移动中间带或者切除本体感受器的同时把斜视矫正计算到手术量内,再进行手术。
▪手术年龄目前未有严格限制,建议在眼球震颤病情稳定后再接受治疗。考虑到低龄患者不易配合检查和治疗,医生普遍建议6~10岁是最适合的手术年龄。
▪部分婴幼儿年龄较小,手术以后,视功能还在发育阶段,需要进行视觉功能的康复训练。若先天性眼震患儿等成人后再手术,此时弱视等视力损害已经形成,手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眼球震颤的预后如何?可以痊愈吗?
眼球震颤不能自愈,目前也没有完全治愈、根除的方法。
先天性眼球震颤最大危害是导致难以避免的视力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生活、学习、就业带来很大的障碍。婴幼儿和儿童患者,如果不及时矫正还会影响视觉发育、脊柱发育,形成弱视、斜颈等。此外,眼球震颤对外观的影响,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小华,吕露,陈英,刘俊杰,刘芸.眼球震颤诊治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9,19(05):791-795.
[2梅颖.压贴式三棱镜矫正眼球震颤代偿头位案例分析[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22(01):113-115.
[3]Kates MM, Beal CJ. Nystagmus. JAMA. 2021 Feb 23;325(8):798. doi: 10.1001/jama.2020.3911. PMID: 33620408.
[4]Panthagani J, Virdee J, MacDonald T, Bruynseels A, Batra R. Acquired nystagmus. Br J Hosp Med (Lond). 2020 Nov 2;81(11):1-8. doi: 10.12968/hmed.2020.0320. Epub 2020 Dec 1. PMID: 3326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