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蓝皮书:找到生活意义的秘密
心理健康蓝皮书:找到生活意义的秘密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寻找并拥有生活意义对于促进个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报告显示,青少年、高校学生及成年职业人群的人生意义感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特别是青少年和高校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迷茫感较强,但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意义。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还能提升整体幸福感。因此,加强对青少年人生意义寻找的指导和生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意义感的现状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曾带领团队,与新华社合作,于2021年底开始,调查了三十多万中国的中小学生,发现青少年普遍存在“四无”问题: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这一发现与《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的数据相呼应。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2023年10月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进一步指出,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高中生和初中生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0%和30%。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生活缺乏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生活意义感的缺失往往与“存在孤独”有关。存在孤独最早由亚隆提出,他指出,存在孤独是一种根本性的孤独,是人与世界相分离的一种孤独感,被形容为个体和他人或其他生命体之间一个天然的无法逾越的鸿沟。
存在孤独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当个体感到与他人世界相隔绝时,其生命意义也随之瓦解。研究表明,存在孤独可能会诱发消极情绪,从而降低生命意义感。而领悟社会支持(即个体感受到的社会关系或社会交往中的支持与帮助)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存在孤独可能通过削弱领悟社会支持来破坏个体的生命意义感。
如何提升生活意义感?
彭凯平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多项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例如,一项研究采集了来自国内158所学校的数万名青少年学生的数据,发现中度至剧烈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益,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中度至剧烈的体育运动尤为有益。
另一项研究招募了全国112所中学的2234名学生,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发现对价值观的自我肯定,有助于提升中国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积极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不过,这种干预并没有对抑郁、焦虑和孤独感等临床测量指标产生显著影响。
这些研究表明,通过具体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生活意义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彭凯平教授强调,人类很多伟大的改变是从细节开始,从习惯开始,从具体的行为塑造开始。他建议从改变教育方式、培养成长性思维、提倡多样性等方面入手,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结语
生活意义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正如彭凯平教授所说,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