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脑鸣: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解析
中医治疗脑鸣: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解析
脑鸣是一种自觉脑内有异常声响的症状,患者常描述为脑内有如液体晃动、锣鼓声、虫叫、蝉鸣、嗡嗡声、风声阵阵呼啸、机器隆隆,还有似潮水汹涌或如溪水流动。这种症状多数日夜不停,少数人夜晚或睡醒后加重,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中医对脑鸣的认识
中医认为,脑鸣与肝肾不足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这个髓除了骨髓以外,还有脑髓。一旦肾不足了,就会造成脑髓空虚。我们说一个人学识不足,又喜欢炫耀,常常用半瓶水晃荡来形容他。瓶子装满水,无论怎么晃,它都不会发出声音,而瓶子不满,稍微一晃动,里面的水就会发出匡匡的声音。脑也是一样的道理,脑髓不足,脑腔就容易因为其它原因发出脑鸣。
除了肾精亏虚,肝火上亢也是导致脑鸣的重要原因。肝经经过人体颠顶,肝上有火很容易上达到脑。所以我们前面说了,脑鸣与肝肾关系非常大。肝肾不足,是哪里不足呢?既然是肝火旺,那必然是阴不足。
中医治疗方法
益肾调肝宁脑汤
益肾调肝宁脑汤是中医治疗脑鸣的有效方剂,其组成包括:生地、熟地、山萸肉、泽泻、怀山药、丹皮、白茯苓、茯神、石菖蒲、生龙、牡、蔓荆子、龙齿、磁石、水蛭、鳖虫、全蝎、蝉衣、路路通。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亦可制丸服。
针灸疗法
针灸是治疗脑鸣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上主要选取百会穴、风池穴等头部穴位,同时可配合肝俞穴、三阴交穴、合谷穴等。其中,“九龙针刺法”和“安神头九针”是两种特色针灸疗法。
“九龙针刺法”由王府医院耳聋耳鸣科主任高留华主任创立,其行针穴位全部都在头上,患者针刺后直接引发气血上行,补充脑髓,改善听觉功能。行针后,患者感到神清气爽、心明眼亮、浑身轻松等。气血上行的根本动力来自于脏器功能的强劲,“九龙针刺法”旨在激发人体自愈机能,从而改善和促进五脏的功能。
“安神头九针”疗法则是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威海市中医院神志病科(针灸三科)原主任史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根据《黄帝内经》中督脉调神理论,运用《灵枢官针》中“十二节刺”之一的齐刺法,发明总结的治疗神志疾患的针法。“安神头九针”用毫针平刺进针施以平补平泻手法,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腑脏功能,起到调畅气机、镇静安神的功效,临床应用于轻中度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神志疾患,以及脑鸣、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
自我按摩
脑鸣患者还可以通过自我按摩来缓解症状。常用的按摩穴位包括:
太阳穴:位于颅顶骨、额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处,是颅骨骨板最薄弱的部位,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位置能触摸到凹陷,此处为太阳穴,按摩此处能够缓解脑鸣、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症状。按太阳穴时需要全身放松,用双手拇指指腹和中指指腹进行点揉,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可;
百会穴:在头顶的正中,两耳尖连线与前后正中线的交点处会有一个凹陷,按压时会有酸胀的感觉,称为百会穴,能够调节大脑功能,常用于缓解头痛、脑鸣、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患者可以用拇指指腹按住穴位,以顺时针方向按摩3-5分钟;
风池穴:在耳后发际凹陷的地方,与耳垂齐平,从解剖角度讲,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交点下方的凹陷中,按压有明显的酸胀感,常用于目眩、目昏、泪出、内眦赤痛、偏正头痛、脑鸣等症状。患者可以用两手指指腹按住风池穴,用力按揉几下,然后按揉脑后,大约做3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
夹脊穴:位于背部脊椎两旁,从第1-5腰椎棘突下两侧的穴位,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部血供,从而缓解脑鸣的症状。患者可以用双手拇指沿脊柱两侧,然后由上至下反复按摩5分钟。
真实案例分享
来自内蒙古的谭先生患耳聋耳鸣已有16年之久,后来通过病友介绍,谭先生专程从内蒙古来到王府医院耳聋耳鸣科,找到了高留华主任积极配合治疗。高主任根据谭先生的病情,为他采用“九龙针刺法”治疗,同时配合输液和药物。经过十余天的坚持,谭先生惊喜地发现左耳听力恢复了不少,尤其是耳鸣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
50多岁的李女士开始自感脑内出现如玻璃摩擦一样的声响,后来逐渐加重,声如蝉鸣,晚上经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同时,还伴有失眠、头颈部酸痛、头晕。在折腾了数月后,李女士接受亲友推荐,来到威海市中医院神志病科(针灸三科)。在接诊过程中,科室主任连增福经过详细的把脉问诊和舌苔观察,考虑患者因长期思虑过度,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考虑肝郁化火,决定采取以疏肝解郁清火为治则,给予“安神头九针”针灸疗法治疗,结合疏肝利眠的中药等进行综合治疗。李女士在治疗三天后就感觉脑鸣声逐渐减少,失眠的症状也改善了。在经过持续一周的巩固治疗后,李女士不再遭受脑鸣困扰,生活也恢复正常。
结语
中医治疗脑鸣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脑鸣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