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从岁首祭祀到世界级非遗
春节申遗成功:从岁首祭祀到世界级非遗
2024年12月4日,一个令全体中国人自豪的时刻: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迅速在中国网络上掀起热潮,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骄傲。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这一跨越千年的活态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文化标识之一,更是在文化观念与社会实践的交融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哲学理念。今天,春节已成为传统性、现代性与全球性结合的样板,其在保留传统范式的基础上不断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它也回应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切,彰显着人类文化的普遍性。春节的习俗与实践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春节的起源:岁首祭祀与时间观念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岁首祈岁祭祀。早在夏商周三代,古人就已掌握了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用“载”来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但正月岁首的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了下来。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古代春节习俗的演变
秦汉时期:岁首朝贺与民间拜年
秦汉时期,春节习俗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四民月令》记载了东汉时期民间正日的祭祀仪式与庆祝活动。首先,祭祀祖先、礼敬尊长是汉代正日礼仪的主要内容。全家无论大小,按尊卑等次列坐于先祖牌位之前,家人怀着喜悦的心情依次向家长敬酒致贺。其次,拜贺宗亲乡党。正日家庭祭祀庆祝仪式之后,人们走出家门,拜谒恭贺亲族与邻里,利用年节时机,沟通自己与亲族、邻里的关系。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即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魏晋南北朝:爆竹驱鬼的习俗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而在民间,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这一时期,爆竹驱鬼的习俗开始流行,反映了古人对驱邪避凶的朴素愿望。
唐宋明清:朝廷朝会与民间团聚的结合
唐宋时期,春节的庆祝活动达到了新的高度。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帝国国威。同时,官方也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以和谐社会。
明清时期,春节的习俗更加丰富多样。明朝时北京民间春节更为生动有趣,当家人元旦晨起,率妻子等拜天地、拜祖先、煮饺子、给长辈上寿。这些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春节庆典体系。
近现代春节习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公历引入与农历新年的改称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的建议并获得批准。从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
新中国成立后:春节成为法定假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同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春节”在我国当代节假日制度中有了国家层面的正式安排。
当代发展:传统习俗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进入当代,春节习俗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传统的拜年、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依然盛行;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电话拜年、网络红包、电子鞭炮等新形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春运”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春节回家过年的传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春节习俗变迁的文化内涵
春节习俗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到现代的节日庆典,春节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团聚、幸福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智慧。春节不仅是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时刻,更是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载体。
今天,春节已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日,更成为了全球性的文化现象。随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在全球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每年春节期间,都有各国的民众来到中国旅游度假,体验过年的氛围。春节的成功申遗,不仅有利于激发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自觉,更有利于增进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025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春节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