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八个残疾预防日:如何有效预防疾病致残?
全国第八个残疾预防日:如何有效预防疾病致残?
2024年8月25日是全国第八个残疾预防日,主题为“预防疾病致残,共享健康生活”。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约75%的残疾人是后天获得性因素致残,其中超过80%是由疾病引起的。在这些疾病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主要致残因素。
慢性病致残率居高不下
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例,这两种疾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致残率也相当惊人。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2.8%,60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约为20%。一项纳入近69万人的研究显示,同时患有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糖尿病三种疾病患者的年度病死率高达59.5‰。
综合管理是关键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有效预防疾病致残?专家建议,关键在于对慢性病进行综合管理。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血脂管理:建议首选他汀类药物,老年人应从半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在调脂治疗达标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亲水性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对肝脏和肌肉的影响。
血糖管理: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或高风险因素、肾脏疾病或心力衰竭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如无禁忌并可耐受,推荐二甲双胍为首选药物。
血压管理:推荐起始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用于治疗本组共病。当诊室血压≥160/100 mmHg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及以上,以及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患者,应启动两种降压药物的联合方案。
抗血小板治疗:共病患者血小板易激活后聚集导致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重要环节。有关研究证明,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用药或用于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脑血管病是有益的。
特别关注:老年人髋部骨折预防
除了慢性病,老年人髋部骨折也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约有35%的髋部骨折幸存者无法恢复独立行走,25%的患者需长期家庭护理。骨折后6个月死亡率10%~20%,1年死亡率高达20%~30%。
为了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规律锻炼:力量训练可以改善腿部肌肉的强度,进而提高行走时的稳定性。特别要加强对下肢肌肉力量的锻炼,可以通过提踵、直腿后抬等方法进行锻炼。
衣鞋得体:运动时穿适合运动的衣裤和鞋。老年人在挑选鞋时应更多考虑其安全性。鞋底要纹路清晰、防滑,鞋跟不宜太高。最好选择坚固防滑并且为踝部提供支撑的低跟鞋。
辅助器具:科学选择和使用适老辅助器具,主动使用手杖。常用适老辅助器具包括:手杖、轮椅、适老坐便器、适老洗浴椅、适老功能护理床、视力补偿设施和助听器等。
环境改造:进行家居环境适老化改造,减少环境中的跌倒危险因素。地面选用防滑材质,保持地面干燥。室内照度合适,避免大面积使用反光材料,减少眩光。灯具开关位置应方便使用。摆放座凳,方便老年人换鞋和穿衣。床、坐具不要过软,高度合适。淋浴间、坐便器、楼梯、床、椅等位置安装扶手。
防治骨质疏松:老年人应均衡饮食,选择适量蛋白质、富含钙、低盐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日照和体育锻炼对于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积极作用。应定期进行骨质疏松风险评估、骨密度检测,一旦确诊骨质疏松症,应规范、积极治疗。
关注药物:就诊开处方前,老年人要向医师说明正在服用的药物;如果处方中有新药,要咨询新药是否会增加跌倒风险。使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药物后,动作宜缓慢,预防跌倒。
残疾预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关注健康,预防疾病,共同创造一个没有残疾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