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和根:中国铁建战新产业布局谋篇布局
戴和根:中国铁建战新产业布局谋篇布局
建筑央企的转型突围
“当前建筑行业整体下行,不少企业举步维艰。2024年国内就有几百家建筑企业宣告破产或重组,其中不乏特级资质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面对行业寒冬,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一次周期性波动,而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家拥有30多万员工、营收规模超万亿元的特大型建筑央企,中国铁建正谋求一场深刻的转型。在戴和根看来,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铁建破冰突围的必由之路。
“1256”战略引领转型
“要想在战新产业取得发展优势,必须用科技创新这块‘敲门砖’。”戴和根表示。为此,中国铁建制定了“1256”中长期发展战略:即锚定“一个愿景”——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聚焦“两大方向”——巩固升级传统建筑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五新赛道”——新基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加快“六化转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精细化、数字化、国际化。
深地空间:万亿级产业新蓝海
在众多战新产业方向中,深地空间开发被戴和根特别提及。按照国务院国资委部署,中国铁建牵头、联合15家央企承担了中央企业未来产业深地空间利用方向任务,并联合20家中央企业、15家高校、4家科研机构共同组建“深部地下空间利用创新联合体”。
2024年,中国铁建成立了地下空间研究院,设立了地下空间未来产业专项研发资金。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以有效释放城市地下国土空间资源,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级。中国铁建正大力推进深地交通、深隧调蓄、固废封存、空气储能、储气储油储粮等重大场景建设,致力于打造“中国铁建地下空间”品牌。
绿色低碳:从传统优势到新动能
中国铁建在深地深海、高原高寒、桥梁隧道等极端条件下的施工过程中积累了明显的技术优势。如今,这些技术正在向绿色低碳领域延伸。
在西双版纳,中国铁建发展集团牵头中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产业(无废城市)项目,总投资约12.96亿元,这是中国铁建首个以投建运模式实施的无废城市项目。在广东,中铁十一局承建的址山服务区成为广东省首个交能融合“近零碳”新能源特色服务区,通过“分布式光伏+户用储能+直流设备+柔性充电桩”的技术融合,打造新能源服务区的典范。
新能源:避开红海寻找蓝海
“类似集中式光伏、风力发电这些已经开始过剩的项目,中国铁建绝不能再投,否则就是‘转型’不‘升级’。”戴和根表示。中国铁建将目光投向了分布式新能源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
科技创新与精细化管理双轮驱动
为支撑战新产业布局,中国铁建加快推动适应战新产业布局需求的“1+9+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前,地下空间、绿色低碳、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竹基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成立。
同时,针对巡视、审计发现的“管理粗放、产高利低”突出问题,中国铁建出台《中国铁建项目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倡导“一切成本皆可控、一切成本皆可降”,实现项目经理管项目向法人管项目、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前台管理向后台管理、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四个转变”。
转型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船大难掉头。对于中国铁建来说,转型面临的具体挑战有哪些?”面对这一提问,戴和根坦言,首先是规模太大,其次是包袱重,最后是方向不明。但转型对于中国铁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不转型就是等死,转型失败有可能是找死,但转型成功就会脱胎换骨。
“我对中国铁建改革转型还是有信心的。”戴和根表示。中国铁建是一支从战火中走来的队伍,一直秉承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顶上去。在艰苦条件下,我们创造了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等奇迹,完成了改革开放之初“兵改工”的转型壮举。相信企业一定能再一次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