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畜牧业: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2023年仅养殖环节就贡献了约3.9万亿元产值,占农业产值的25%。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畜牧业正通过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手段,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政策引领,为畜牧业发展指明方向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在政策引导下,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主要畜禽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猪肉产量5794万吨、牛肉产量753万吨、牛奶产量4197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4.6%、4.8%、6.7%。
科技创新,为畜牧业插上科技翅膀
在西藏自治区,数字化转型正为养殖业插上科技翅膀。当地探索“一极三区多片多点”的数字农业发展格局,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大棚等载体,大力开展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2023年,全区统筹4254名农技人员开展农牧业科技下乡技术包保工作,培训高素质农牧民、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村干部)5780人。同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165家、12740家,家庭农牧场快速增加至9261家。
在青海省黄南州,天津援青团队通过科技赋能,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他们与天津科技大学共建绿色有机畜产品研究院,建立“河南县雪多牦牛、欧拉羊高档冰鲜品和调理品科研实验室”,开发出牦牛乳系列功能性蛋白粉、牦牛胶原蛋白肽粉等15种新产品。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也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绿色发展,让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在新疆和静县,一场关于畜牧业养殖模式的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培训内容涵盖肉羊商品杂交生产、两年三产生产模式、科学健康养殖等多个方面。专家们深入剖析传统畜牧业养殖模式的弊端,强调绿色、生态、智能养殖的重要性。这种培训不仅提升了养殖户的科学养殖水平,也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案例分析:畜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天津援青项目中,“一只欧拉羊带你去旅行”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通过数字化平台开发运营,打造地区产业发展IP,拓宽有机农畜产品销售渠道。截至2023年底,河南县8家带贫企业实现农畜产品销售总额4977万元。其中,电商帮扶农畜产品销售额763.9万元、“832”平台帮扶销售额68万元,省内各单位直接采购185万元、帮助消费15万元,对口支援省市直接采购136万元、帮助销售2万元,中央单位直接采购68万元,专区专柜销售255.5万元,其他线下销售3483.6 万元。
在西藏,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改善了质量控制。2023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年末牲畜存栏总数1721.39万头(只、匹),比上年末增加42.47万头(只、匹)。生态扶贫向生态富民转变,农牧产业收入成为收入增长主要动力。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24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一位,其中,以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为主要来源的经营性收入,成为拉动农牧民整体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贡献率达到35%。
畜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通过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链延伸增加农民收入,畜牧业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科技的不断创新,畜牧业必将在乡村振兴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