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中街:钟楼、鼓楼与都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沈阳中街:钟楼、鼓楼与都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在沈阳中街的繁华地段,曾经矗立着两座古老的建筑——钟楼和鼓楼。这两座始建于1637年皇太极时期的建筑,不仅是沈阳最早的城市地标,更见证了这座城市30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钟鼓二楼:消失的城市记忆
钟楼和鼓楼分别位于中街的东、西两端,相距580多米。两楼均为方形结构,四面各设一个孔门,上层悬挂钟或鼓,二层设置碑志。行人从楼下穿过,形成了独特的“人从碑下走”的景象。而“水自桥上流”则指的是附近干石桥胡同的石板桥,平时没水时人们从桥上经过,雨天时水会淹没石桥。
钟鼓楼的主要功能是报时。清代实行五更制,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七时起更。每当夜幕降临,钟鼓齐鸣,随后八门八关依次鸣锣,声音传遍整个沈阳城。这种报时方式一直延续到光绪末年,随着机械时钟的普及才逐渐废弃。
1931年,为了改善交通,沈阳市政府决定拆除钟鼓楼。这一决定遭到了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梁思成的强烈反对。梁思成认为这些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该予以保护。然而,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钟鼓楼最终还是在1931年6月被拆除。
都城隍庙:中街的繁华见证
在中街的商业繁华地段,还有一座特殊的庙宇——都城隍庙。这座庙宇不同于普通的城隍庙,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都”字。这是因为沈阳曾是皇太极的都城,作为陪都存在,因此这座城隍庙也就被冠以“都”的称呼。
城隍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建筑,起源于三国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芜湖城隍庙。城隍庙祭祀的是城市的保护神,与百姓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在中街的都城隍庙,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中街商业繁荣的见证。庙会期间,这里人山人海,商贾云集,成为中街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中街:一座城市的商业传奇
中街的形成与沈阳故宫密切相关。皇太极修建故宫时,按照“前朝后市”的传统,在故宫北面修建了中街。这条街道东西长580多米,宽约11米,是沈阳最早的商业中心。
清初的中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经营各类商品。到了1917年,中街的商业规模已相当可观。路南有同聚源帽店、洪顺盛丝房、天益堂药房等40多家店铺,路北则有李湛章笔庄、谦祥恒、萃华金店等40多家商铺。1931年钟鼓楼拆除后,中街进一步拓宽,商业更加繁荣。
如今,虽然钟楼和鼓楼已经消失,但都城隍庙和中街依然矗立在那里,诉说着沈阳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它们不仅是沈阳的地标,更是这座城市文化传承的见证。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历史建筑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城市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