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肾大作战!中医教你几招
冬至养肾大作战!中医教你几招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黄帝内经》曰:“冬至一阳生”,此时人体的生理状态也会随之转变。因此,冬至养生,不仅要护阴还需养阳。
生活调养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曰:“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从中医的角度,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阳气充足,才能固表抵御外邪侵入人体,减少外感病症的发生。
保暖防寒
冬至时阳气马上要开始萌芽,所以,注意保暖,保护阳气不受寒气所伤是必须的。“寒则涩而凝之”,人体气血运行会在此时变的更加缓慢,如再为寒邪所伤,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瘀滞。因此,平素血液黏稠度高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患者,在冬季易患心脑血管疾病。不过,温暖也应适度,以自我感觉不燥热,身体不出汗为宜。过于温暖,身体处于出汗状态,则不利于阳气闭藏,反而更易生病。
饮食调理
温性食物
冬季养生饮食的总原则当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趋势为根本。冬至过后是大补的最佳时机,要多吃温性食物。肉食:如羊肉、牛肉、狗肉等都具有温补的效果;蔬菜:如菜花、花生、黄豆、胡萝卜、韭菜、芥菜、油菜、香菜等;水果:如橘子、龙眼、红枣,猕猴桃等;其他的还有红糖、糯米、松子等。但食量不宜太多,以免消化不良,聚湿生痰、内热积聚,更易引发疾病。所以,大家在食用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稍清凉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
黑色食物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五色入五脏,黑色独入肾”“黑色属水,水走肾”,所以黑色的食物可以“补肾”,这类食物主要有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枣等。药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冬季养肾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药膳进行调理。如肾阳虚者可选用鹿茸、淫羊藿、锁阳、杜仲等温补肾阳的药材;肾阴虚者则可选用枸杞子、女贞子、桑葚、山萸肉、熟地等滋养肾阴的药材。药膳的烹饪方式也应以炖煮为主,既能保留药材的有效成分,又能使食物更加鲜美可口。
饮食原则
冬季饮食要注意“ 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此外,寒冷的气温下,每日喝上一碗热乎乎的杂粮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
运动保健
适度运动
“冬主藏”,“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通过合理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升发体内的阳气,但是过度升发阳气就会耗散元气,这样反而不符合冬季蛰藏的养生之道了。冬季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达到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运动时全身微微汗出即可。八段锦、太极拳、慢跑等是此时养生不错的选择。
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拉耳垂: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以发热发烫为度。提耳尖: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拉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
情志调摄
《黄帝内经》指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恐则气下”,恐惧被认为是一种负面情绪,过度或长期恐惧会导致肾气耗损,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出现腰膝酸软、尿频尿急、遗精早泄等症状。为了避免过度恐惧对肾脏造成损害,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恐惧的事物或情境。例如,减少观看恐怖电影、避免参与高风险活动等,从而减少恐惧情绪的产生。
定期检查
虽然冬季养肾重在未病先防,但定期检查必不可少。常规的肾病检查手段如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彩超等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肾脏的异常变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治,避免病情的恶化,也体现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
总之,冬季养生肾为先,只要我们遵循上述养肾护肾的原则,从作息、饮食、情志和运动等方面着手,就能有效养肾固本,增强身体免疫力,抵御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