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最爱的“番”姓蔬菜水果大揭秘!
福建人最爱的“番”姓蔬菜水果大揭秘!
最近,“番茄为什么姓番”突然冲上了热搜。网友们发现,在福建,果蔬界“番”姓家族似乎格外庞大:番石榴、番木瓜、番荔枝、番茄、番薯等,都姓“番”。为什么福建有这么多姓“番”的水果蔬菜?
“番”字的由来
在汉语词典中,“番”这个字主要是指外国或外族。在闽南地区的传统用语中,“番”也泛指海外,且这个字不仅运用在水果蔬菜的名字上,还曾一度广泛出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去海外叫过番,外国商船为番船或番舶,从海外流入的银元叫番银,仿制海外风格的建筑叫番仔楼等等。闽粤地区的方言中,外国人还被称为番人。
番薯:从救命粮到美食
番薯,又名地瓜、山芋、红薯,为旋花科番薯属的一种常见多年生双子叶植物。原生种番薯生长并驯化于中美洲或是南美洲。番薯在西班牙统治期间被西班牙商船船队与其他一起引进至菲律宾,后透过与菲律宾的贸易传入中国,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相关记载。
番薯在福建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据记载,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当时称吕宋)带回番薯藤,试种成功后得到福建巡抚金学曾的大力推广。番薯的引进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缓解了当时的粮食短缺问题,还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而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作物。
番茄:从观赏到餐桌
番茄,又名西红柿、洋柿子,属于茄科番茄属。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最初是野生的。16世纪时,西班牙探险家将番茄带回欧洲,随后传入亚洲。在中国,番茄的栽培历史相对较短,大约在清朝时期传入,最初作为观赏植物种植。直到20世纪初,番茄才逐渐被用作食材,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在福建,番茄的种植主要集中在闽侯县。近年来,闽侯县农业农村局大力推广“菜稻轮作”模式,鼓励合作社、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季节性流转种植水稻,取得良好成效。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非常环保。
番石榴:从“臭果”到“香饽饽”
番石榴,又名芭乐、番稔、鸡屎果,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为热带、亚热带植物,原产于加勒比地区、中美洲和南美洲。番石榴易经昆虫授粉;种植时,主要由常见的西方蜜蜂传粉。台湾华语俗称为芭乐,源自台湾话的林拔仔,简称菝仔或拔仔,后者语源可能来自部分西班牙语音译;粤语又叫做“番稔”、“鸡屎果”。
番石榴在福建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番石榴的果实富含维生素C,低热量、高纤维,水分高,易有饱足感,是非常好的保健食品。番石榴叶萃取物中含多元酚成分,能刺激脂肪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的磷酸化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转位,具有类似胰岛素的功能,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
为什么福建姓“番”的果蔬特别多?
福建地区之所以有这么多姓“番”的果蔬,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地理位置优势: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美洲隔太平洋遥遥相望。1565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宿务岛建立殖民地,并在1571年将菲律宾马尼拉作为其东方贸易中心,更进一步拉近与福建地区的距离,极大便利了与福建地区的交流贸易。
对外开放的港口:福建向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地区之一。从宋元时期至清朝,福建拥有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厦门港等多个国际大港口,福建泉州还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地区也长期处于对外开放交易的繁荣环境中。
贸易往来频繁:在明代时期,内有郑和七下西洋,七次从福建长乐太平港开洋,并且,隆庆元年,明代政府还在漳州海澄设县,开设“洋市”,准许商船与海外东西二洋贸易;外有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开启大帆船贸易航线,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横渡太平洋,通过马尼拉到达福建月港,积极与我国交易。在海内外交流贸易的需求推动和当时政府政策的鼓励下,福建闽南沿海一带曾经“商旅络绎,番船云集”“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福建商人对外贸易的同时,自然也为福建地区引进大量海外产物。
其他姓氏的外来作物
除了“番”姓作物,还有“胡”姓、“洋”姓、“西”姓和“海”姓等外来作物家族。这些姓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来源地的外来作物。例如,“胡”姓作物主要来自亚洲,尤其是我国北方或西北方地区,如黄瓜、大蒜等;“洋”姓作物则多在清代后期由欧洲传教士和商人引入,如洋芋(土豆)、洋葱等。
结语
福建地区丰富的“番”姓作物,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餐桌,也见证了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这些作物背后的故事,不仅是植物传播的历史,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