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治疗迎来新突破:从4.5小时到24小时,替奈普酶开启治疗新纪元
脑梗治疗迎来新突破:从4.5小时到24小时,替奈普酶开启治疗新纪元
2024年6月,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同时发表了两篇来自中国的重要研究,这两项研究分别证实了两种国产溶栓药物——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近30年来阿替普酶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更为脑梗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EVT vs IVT+EVT:两种主流治疗方案的对比
在脑梗治疗领域,目前主要有两种主流方案:血管内治疗(EVT)和静脉溶栓加血管内治疗(IVT+EVT)。
EVT是一种通过导管和取栓装置直接在血管内移除血栓的治疗方法。这种技术要求医生在X光引导下,将一根细长的导管通过患者股动脉插入,直达脑部血栓位置,然后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将血栓取出。EVT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清除血栓,但操作复杂,需要在设备齐全的医院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
IVT则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来溶解血栓。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可以在更多医院开展,但其效果受时间窗限制,通常需要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
替奈普酶:突破传统时间窗限制的新选择
在上述两项发表于NEJM的研究中,替奈普酶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研究显示,替奈普酶不仅在安全性上与阿替普酶相当,而且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将溶栓时间窗从传统的4.5小时扩展至24小时。
这一突破的意义重大。据统计,约有67%-75%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到院时间超过4.5小时或发病时间不明。替奈普酶的出现,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最新指南:治疗方案的更新与推荐
基于这些最新研究,中国卒中学会在2024年更新了《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新指南指出:
- 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患者,静脉溶栓(IVT)仍然是首选方案
- 对于4.5-24小时内的大血管闭塞患者,如果在iStroke(人工智能)辅助下确认存在缺血半暗带,且核心梗死体积与缺血半暗带体积的失配比达到一定比例,可以使用替奈普酶进行溶栓治疗
- 对于不适合或无法及时接受IVT的患者,EVT仍然是重要的治疗选择
未来展望:从“追赶”到“领跑”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脑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更为全球脑梗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正如NEJM主编所评价的,这是“全球令人激动人心的时刻”和“世界卒中史上重大突破性进展”。
随着这些新药物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脑梗的治疗效果将得到显著提升,更多患者将因此受益。这不仅是医学进步的体现,更是人类对抗疾病的重要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