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古城:江南八达岭的历史变迁
临海古城:江南八达岭的历史变迁
2024年6月25日,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迎来了年度第1000万名游客,这一数字较去年提前了两个半月,全年游客总量更有望突破2000万人次。这座被誉为“江南八达岭”的千年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临海古城,全称台州府城,位于浙江省临海市,是台州地区的千年治所。古城城墙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城墙全长6287米,现存4730米,高7米,下宽9米,上宽4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古城北枕北固山,南接巾子山,前绕灵江,东濒东湖,形成了独特的“城中有山,城郭濒水,抱山环水”的城市格局。
古城城墙的修建历史源远流长。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至元兴元年(402年),太守辛景为抵御农民起义军,在北固山凿堑筑墙,奠定了台州府城和城墙的基础。唐代时进行了扩建,到了宋代,城墙的结构及防御、防洪功能逐步完善。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俶为表忠诚,毁各地城墙,但因临海城墙具有防洪作用而得以保留。
明代是台州府城墙发展的重要时期。名将戚继光在临海驻守期间,对城墙进行了加高加厚改造,并创新建造了十三座二层空心敌台,显著提升了城墙的防御功能。戚继光后被调至北方负责长城防务,将在临海的建筑和防御经验带至北方,应用于长城的修建和强化中。因此,台州府城墙被誉为北京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台州府城墙不仅在军事上有着显著作用,更重要的是其防洪功能。由于地处灵江入海处,台州府城常受洪水威胁。城墙沿江段的朝天门和瓮城,在台风和雨季期间,起到了关键的“防洪堤”作用。2019年8月10日凌晨,超强台风“利奇马”在浙江台州登陆,导致当地发生严重涝灾,台州府城墙墙根遭受淹没,但因有城墙的保护,城内的建筑并未倒塌。
2001年6月25日,台州府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南京、西安等城市开始联合申报“中国明清城墙”为世界文化遗产,台州府城墙也加入了这一申遗行列。2018年1月1日起,台州市施行《台州府城墙保护条例》,这是台州市首次以立法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近年来,临海市以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作为文旅融合的试验田,既保留传统文化,又引入现代业态。古城内生活着2.8万原住民,因为原住民的存在,才有了带着浓浓烟火气的风土人情和活态风景。这种温暖的烟火气,是古城真正的诗意。同时,古城内拥有台州府城墙、巾山塔群、恩泽医局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海词调、黄沙狮子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家主题博物馆,6个非遗展示馆,8个文化陈列馆坐落其间。走在台州府城,一砖一瓦皆有文韵,一呼一吸都是书香。
如今的台州府城,不仅是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城,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它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