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敲钟开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新平台
北交所敲钟开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新平台
2021年11月15日,随着一声清脆的钟声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响起,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作为继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的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北交所的成立不仅填补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空白,更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差异化定位,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
北交所的设立,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与沪深交易所相比,北交所的定位更加聚焦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北交所已拥有246家上市企业,总市值达3603.27亿元,其中超八成企业属于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达10.04%,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精密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
与沪深交易所相比,北交所的上市门槛更低,更注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性。例如,北交所要求企业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不低于1500万元,而科创板和创业板则要求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不低于5000万元。这种差异化的定位,使得更多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有机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支持。
首批上市公司展现强劲科技创新实力
首批登陆北交所的81家公司,包括10只新股和71只精选层老股,展现了不俗的科技创新实力。据统计,这些公司平均专利申请量达82件,有效发明专利达13件,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达17件,均高于新三板整体水平。其中,贝特瑞、云创数据等公司在新三板企业科创力排名中分别位居第4位和第6位。
市场表现亮眼,投资者参与度高
自开市以来,北交所市场表现活跃。北证50指数在2023年累计上涨14.92%,远超上证指数同期表现。截至2024年9月,北交所投资者数量已近700万,虽然与创业板的5000万投资者和沪深主板上亿投资者相比仍有差距,但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创新制度设计,提升市场活力
北交所在制度设计上也体现了创新性。例如,北交所实行T+0回转交易制度,当日买入的股票当日即可卖出,这与沪深交易所的T+1交易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北交所还推出了投资者服务e站,通过在各地设立服务站点,为投资者提供面对面的服务,目前这一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国60个城市。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北交所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与沪深交易所相比,北交所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仅为18.10%,而沪深交易所的这一比例通常在30%以上。此外,北交所的流动性相对较低,部分股票的日均成交额不足百万元。
为应对这些挑战,北交所正在积极推进制度改革。例如,北交所已启动存量上市公司代码切换工作,以优化市场结构。同时,北交所还在探索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市场交易。
结语
北交所的成立,是中国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创新。通过差异化的定位和灵活的制度设计,北交所正在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和发展机遇。随着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北交所有望在服务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