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祭海仪式:千年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青海湖祭海仪式:千年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日左右,青海湖畔都会迎来一场盛大的民间祭祀活动——青海湖祭海仪式。这项始于唐代的古老仪式,历经千年沧桑,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农牧民和游客前来参与。
千年传承的历史渊源
青海湖祭海仪式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据记载,唐玄宗曾赐封西海神(西王母)为“广润公”,并派遣使者进行祭祀。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对青海湖进行封号和祭祀活动。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更是诏封青海湖水神为“灵显宣威青海神”,并派遣大臣到湖边立碑致祭。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湖祭海由官方祭祀演变为民间自发祭祀,成为群众祈愿幸福吉祥、国泰民安和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和载体。2021年,青海湖祭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古老仪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庄严神圣的仪式流程
祭海仪式通常持续数天,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仪式开始前,寺院僧侣会在湖滨搭建煨桑台和临时经堂,并开始诵经。到了祭祀当天,穿着民族盛装的农牧民群众手捧哈达,带着炒面、酥油、松柏枝等祭品,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仪式开始时,僧侣活佛点燃松柏枝,僧侣们齐声诵经,一时间螺号声声,鞭炮齐鸣,众人高呼。祭祀者沿顺时针绕行煨桑台三圈,同时向煨桑台投献哈达、白酒、糖果、五色粮食等祭物,向空中抛洒“隆达”(即纸风马)。
随后,法师手捧五色丝线缠裹的五谷包,带领僧侣组成的仪仗队,他们手持法仗、宝伞、香炉、净水瓶、幢幡等法器,奏着藏唢呐,吹着法号,头戴鹿首、牛首面具的鹿神、牛神以及地方神拥向湖岸。在湖岸边,法师朝着湖水念诵咒语,祭祀者向湖中投掷自己的祭物(五谷包等),祈愿众生吉祥幸福、国泰民安。
祭海仪式结束后,在湖边还会举行赛马、赛牛、射箭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表演藏戏(欠母)、佐斗侯、桑德舞、吉祥鹿舞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祭海仪式的内容,也展现了藏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独特的文化内涵
青海湖祭海仪式是藏族民俗文化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它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展现了环湖地区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和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信念。其次,它展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祭海仪式历史悠久,充分展现了环湖地区藏民族语言表达方式和深奥的经文内容及搭建“俄堡”、煨桑、祭海神乃至赞颁海神的祝词、仪式,有原始崇拜的成分又有藏传佛教的成分,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青海湖祭海保留了较完整的原生态习俗,其中祭词、经文、民族传统体育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史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老民族发展演变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是藏族民俗文化的缩影,传承了藏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具有较高的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研究价值。青海湖祭海是民间文化活动,保留了众多的民族民间艺术、体育竞技活动,传承着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不仅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有重要作用,而且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青海湖祭海不仅能够増强各民族的凝聚力,营造安定、祥和的氛围,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海晏县持续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通过记录、整理和研究祭海历史文献、仪式流程、传统技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项目传承人“一人一档”纪实卷等让祭海文化资源实现“活起来”“动起来”。2021年青海湖祭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敬畏自然 保护生态 促进团结”青海湖祭海盛典、“红色文化广场周”“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宣传展示活动让“青海湖祭海”等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全景呈现“非遗之美”,祭海文化传承演绎古韵新潮。
海晏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谢晓玲表示,海晏县在挖掘“青海湖祭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潜力过程中,积极探索将祭海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县域红色旅游开发相结合,重点培育“非遗生活力”“非遗传播力”,以传统工艺转化利用开发涵纳祭海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不断将非遗项目作为提升县域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大力推动非遗走向产品化、生活化。
青海湖祭海仪式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更是藏族民俗文化的缩影。它承载着高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信念。在新时代,这一古老仪式正以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