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老人日:为什么老年人会越来越固执?
国际老人日:为什么老年人会越来越固执?
10月1日是国际老人日,这是一个旨在提高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认识、倡导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日子。随着全球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如何理解和关怀老年人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社会议题。其中,老年人的固执现象尤为引人关注。这种看似简单的性格特征背后,其实蕴含着复杂的心理学原理。
老年人固执背后的真相
当我们说老年人固执时,往往是在描述他们坚持己见、不易改变主意的特点。这种现象很容易被简单归因于“衰老”,但事实上,背后的原因要复杂得多。
北师大发展心理学教授彭华茂指出,老年人的固执并非单纯由生理衰老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每个人都需要被他人看见,需要体验自己的价值感,老年人也不例外。他们可能会通过坚持自己的观点来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
此外,老年人在复杂决策、情感追求、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他们的“固执”有时恰恰体现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独特的判断力。因此,理解老年人需要我们打破刻板印象,看到他们的多面性。
认知能力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认知能力方面确实会有一些变化,但这并不等同于“变傻”或“糊涂”。悉尼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多次手术会对老年患者的记忆、反应时间、任务切换和问题解决能力产生小幅影响。具体来说,每增加一次手术,患者的整体反应时间平均减慢0.3毫秒,认知灵活性、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记忆图片和数字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另一项发表在Nature子刊上的研究则指出,吸烟是影响中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的关键因素。研究显示,在所有不健康生活方式中,吸烟对认知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吸烟者在10年内的认知评分下降幅度比非吸烟者高出85%。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有吸烟习惯的老年人,如果能保持其他健康生活方式(如定期运动、适度饮酒、社交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吸烟带来的不良影响。
如何更好地与老年人相处
理解了老年人固执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就能更有耐心和智慧地与他们相处。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家中的长辈:
看见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老年人还有爱、自主、能力、归属、审美、自尊等高级心理需求。当我们理解了这些需求,就能更好地解读他们的行为。
打破刻板印象:老年人不是千篇一律的,他们有着丰富的个性和多样的生活状态。不要因为年龄而给他们贴标签,要看到每个老年人的独特价值。
创造年龄友好的环境: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应该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和尊重。这包括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以及消除年龄歧视的观念。
保持耐心与同理心:在与老年人沟通时,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情感诉求。
鼓励健康生活方式:支持老年人参与适量的体育锻炼、社交活动,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些都有助于维持他们的认知功能。
在这个国际老人日,让我们以更加开放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老年人。他们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宝贵的经验财富。通过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照顾他们,也能为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做好准备。毕竟,衰老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自然过程,理解老年人,就是在理解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