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潜艇兵看电影蛟龙行动 展现深海对决
真潜艇兵看电影蛟龙行动 展现深海对决
2025年1月29日,中国首部展现潜艇大战的军事动作电影《蛟龙行动》在全国上映。作为《红海行动》的续集,《蛟龙行动》在题材和类型上进行了升级,为未来军事题材电影开辟了新的创作路径。
1959年,毛主席提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豪言壮语。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55年后,中国首部展现潜艇大战的军事动作电影《蛟龙行动》于1月29日大年初一在全国上映。
作为《红海行动》的续集,《蛟龙行动》在题材和类型上进行了升级,为未来军事题材电影开辟了新的创作路径。影片将故事聚焦在深海,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一方面,蛟龙小队深入敌后执行危险任务;另一方面,“龙鲸号”上的潜艇小队则在深海中与敌人展开生死对决。鱼雷战、实战肉搏、深海恐惧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对于导演林超贤来说,这次创作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拍摄前需要搭建几艘潜艇,体积最大的“龙鲸号”潜艇长120米、宽11米、高16米,整个搭建过程就像做一次科研。水下拍摄又是另一个难题,林超贤表示,全中国都没人做过海底镜头,团队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多次碰壁后才成功。因此,此次资源花在了很多开创性的事情上。
2018年春节档,《红海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少观众希望再看到一部关于我国海军题材的电影。制片人于冬建议林超贤拍摄《红海行动2》,但林超贤认为故事延续性上难以突破,决定尝试其他故事。海军方面的首长提议可以考虑潜艇的故事。于冬和林超贤都认为每个大国都应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潜艇电影,于是开始筹备。最初,林超贤曾想拍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故事,但由于资料不足而放弃,最终将背景设定在未来某日发生的一场深海决战。
影片还呈现了之前电影中少有的银幕形象——声呐兵。声呐兵被视为潜艇的眼睛和耳朵,在作战中起着重要作用。王俊凯饰演的声呐兵通过电吉他启发找到了敌方潜艇的声音,从而辨别出目标。
拍摄《蛟龙行动》的最大难点在于实景打造一艘潜艇。剧组在青岛海边搭建了一艘120米长、11米宽、16米高的潜艇,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由于潜艇体型巨大,所有室内摄影棚都无法容纳,只好选择在室外海边搭建。青岛冬天寒冷且海边腐蚀性强,导致多次返工。潜艇内部结构没有参考原型,全部根据逻辑理论搭建。于冬第一次进入搭建好的“龙鲸号”时被深深震撼,真实的环境对拍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了实景打造潜艇外,水下拍摄也是另一大难题。剧组在青岛海边挖了一个17米深的水池用于拍摄。开机前,演员们进行了潜水训练,多位演员甚至拿到了较高级别的潜水证。林超贤亲自参与水下拍摄,虽然他之前没有任何潜水经验,但也从零学起。有一次水下实拍中,林超贤差点遇到危险,幸好得到演员的帮助才化险为夷。
于冬小时候看过电影《甲午风云》,深受感动。作为一名电影人,他希望能推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尤其是以中国海军为原型的电影。《蛟龙行动》展现了现代化强军梦,不仅有能力保卫家园,还能维护世界和平。影片中大胆构想了未来战争形态,如敌人激活沿海海底火山引发海啸的情节。《蛟龙行动》全球首场正式放映献给了北海舰队的海军潜艇部队,受到了热烈欢迎。于冬和林超贤的合作还将继续,他们表示还有很多故事要拍,海军电影一直是于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