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桥监狱搬迁背后的百年风云
提篮桥监狱搬迁背后的百年风云
2024年5月,随着最后一辆囚车驶离上海虹口区长阳路147号,有着123年历史的提篮桥监狱完成了整体搬迁。这座被誉为“远东第一监狱”的百年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如今以全新的姿态开启了新的篇章。
百年沧桑:从“西牢”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提篮桥监狱的前身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始建于1901年,1903年5月正式启用。最初的主要建筑包括两幢4层的监楼,囚室480间,以及炊场、办公楼、医务所等,占地面积约10亩。1916年起,先后向北、向东扩建,1930年代初又拆除部分初建时的建筑,开展重建,到1935年基本定型。现存建筑物均为1917年至1935年间建造。占地面积60.4亩,有10幢4到6层的监楼,将近4000间囚室,以及工场、医院、炊场、办公楼等建筑,总计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监狱周围设有5米多高的围墙,监狱内除了普通监室外,还设有“橡皮监”(防暴监房)、“风波亭”(禁闭室)、“室内刑场”(绞刑房)、室外刑场等等特种设施。监狱关押的主要对象最初是上海公共租界内被判处徒刑的中国籍男犯人,1904年起兼收中国籍女犯,1906年停止收押女犯,1943年8月起恢复收押女犯,1935年9月起开始关押外国籍犯人。该监狱规模宏大、建筑优良,且收押犯人数量多,最多时达到8000多人,高于印度的孟买监狱及日本的巢鸭监狱,故号称“远东第一监狱”。
该监狱自启用到1949年5月,先后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日本、汪精卫政权、南京国民政府、南京中华民国政府管理。监狱初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1942年1月,更名“上海共同租界工部局华德路刑务所”。1943年8月,汪精卫政权接管后,改称“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仍称“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该监狱俗称“华德路监狱”、“提篮桥监狱”、“外国牢监”、“西牢”等等。抗日战争胜利后,提篮桥监狱先后关押了数百名日本战犯,包括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大将、香港总督田中久一中将、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中将、日本驻台湾第10军区军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等人。1946年初,盟军美国军队曾在该监狱设军事法庭,审判47名日本战犯。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境内最早的审判日本战犯的场所。故1997年8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提篮桥监狱日本战犯关押、审判、执行处列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并立碑纪念。
该监狱起初主要由英国人统治,看守主要为印度人,囚犯则为中国人。监狱内民族歧视严重,等级十分严格。1930年前后,开始招收中国籍看守。该监狱对囚犯公开使用肉刑,经常进行体罚及虐待,生活条件非常差,犯人死亡率极高。1943年8月,汪精卫政权接管监狱之后,该监狱开始由中国人管理,监狱内的各种司法文书及表册自英文改为中文。当时,全监狱4561名犯人中,患各种疾病的有1068人,接管当月便死亡43人。1944年1月,在日本人指使下,该监狱当局抽调500多名犯人,赴浙江嵊泗为日军修建军事设施,因劳役繁重及日军的残酷虐待,犯人死伤惨重,另有50余人双目失明。1947年11月,监狱当局克扣囚粮,导致犯人骚乱。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在典狱长领导下设五课三室(总务课、警卫课、教化课、作业课、卫生课、人事室、会计室、统计室),工作人员610人。一般关押犯人6000名,高峰时8000人。从1948年起,由于财务入不敷出、囚粮奇缺,根据国民政府司法院与司法行政部指示,监狱采取保释、假释等办法疏散了绝大部分犯人。
在中共上海警察局工作委员会(简称“警委”)领导下,1944年,在监狱看守中成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赵英盛任支部书记。中共地下党最初仅有3人,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前夕已发展至2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前三天,该监狱的中共地下党支部夺取枪支,控制了该监狱。1949年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政务接管委员会法院接收处第三接收组派出毛荣光(山西稷山县人,1938年4月入党)、王正福(四川苍溪人,1935年5月入党)为正副接收专员,接管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代理典狱长王慕曾(浙江新登人)交出监狱印章、钥匙和档案。当时监狱内有650名囚犯,其中“政治犯”50人,外国籍犯人18人,男犯594人,女犯56人。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华东警卫旅二团三营三连进驻监狱,负责警戒及看押。翌日,市军管会法院接收处和上海市总工会(筹)联合在监狱分两批召开“慰问和欢送政治犯恢复自由大会”,每人发5块银元慰问金。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监狱过渡。从1949年月起到年底,收押新入监犯人15170名。1949年8月上海市人民法院派出临时法庭,对监狱在押的国
建筑特色:远东第一监狱的规模与设施
提篮桥监狱占地60.4亩,拥有10幢4-6层监楼,近4000间囚室,还有工场、医院、炊场、办公楼等建筑,共有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监狱四周有5米多高的围墙,内部除普通监室外,另建有“橡皮监”(防暴监房)、“风波亭”(禁闭室)、“室内刑场”(绞刑房)和室外刑场等特种设施。因建筑精良,规模宏大,犯人收押数量多,最多达8000多人,大于印度的孟买监狱和日本的巢鸭监狱,提篮桥监狱号称“远东第一监狱”。
文化价值:历史见证与影视呈现
提篮桥监狱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曾关押过章太炎、邹容、任弼时、王孝和等中国近现代著名人物,解放以来,提篮桥监狱收押、改造、教育了大批罪犯,比如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汪伪政府的政要高官汪曼云等人。多年来,监狱对不同类型的犯人开展分类教育,分类改造,并在犯人中普及初中文化教育,多层次开办高中和大专班,参加市文化统一考试,合格者由教育局发给毕(结)业证书;组织犯人进行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合格者发给技术等级证书;此外,还在犯人中开展诗歌创作、书画工艺美术活动,组织“新岸艺术团”、“提篮桥翻译室”等。1999年12月,提篮桥监狱十字楼内设立了“上海监狱陈列馆”,近3000平方米的展区展示了中国监狱史、上海监狱史等,目前接待团体参观。
这座监狱还因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历史意义,成为多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如《铁窗烈火》《少年犯》《子夜》等。此外,《提篮桥监狱》一书详细记录了其历史钩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搬迁与未来:新起点与文化传承
2024年5月,提篮桥监狱完成整体搬迁,新址位于青浦青东农场监狱片区。搬迁后的提篮桥监狱按照“画地为牢”的理念实现了布局更合理、设施更完善、改造更科学的目标。从环境卫生到行为规范,再到积极学艺,一点一滴无不呈现出罪犯的改造成果。
对于原址的未来规划,虹口区规划资源局表示,将继续推进提篮桥片区保护性开发,会同市规划资源局组建工作专班,邀请顶级专业技术支撑团队,深度开展提篮桥监狱置换的功能业态研究;开展提篮桥片区首发区研究,打造集世界级文化中心、活力最美街道、低碳健康社区于一体的顶级国际社区。
在上海,“提篮桥”几乎是监狱的代名词,实际上提篮桥区域不只有监狱,还有摩西会堂、下海庙以及舟山路沿线里弄住宅等各类历史老建筑群落,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聚集而独具文化特色。提篮桥监狱的改造利用势必要考虑整个片区定位。根据新一轮北外滩发展规划,北外滩将形成“一心两片、新旧融合”的总体格局,提篮桥片区就是“两片”之一,按照严格的风貌保护要求,通过修缮、复建或重建历史建筑等保护方式,恢复历史肌理。
根据上海市虹口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第一号(2024),虹口区人大代表今年联名提出《关于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推动北外滩区域历史风貌活化利用、产业集聚和功能提升的议案》《关于加快城市更新,提升提篮桥历史风貌区功能与品质的议案》等议案。其中提到,提篮桥历史风貌区内里弄式花园住宅及新式里弄较为集中,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批犹太人集中生活的地区,建筑布局尤有特色,犹太教堂、住宅、店铺、学校等建筑物及犹太人生活过的场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风貌区北侧的提篮桥监狱建筑本身有一定特色,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曾关押过许多革命烈士和名人,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再改造利用潜力较大。
百年提篮桥监狱的搬迁,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在新的起点上,这座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变迁的建筑,将以全新的面貌融入城市的发展,继续书写其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