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桥监狱:从百年老狱到全新启航
提篮桥监狱:从百年老狱到全新启航
2024年5月22日,一个注定载入上海司法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有着121年历史的提篮桥监狱完成了整体搬迁,从虹口区长阳路147号的浦江之畔,迁至青浦区青东农场监狱片区。这座被誉为“远东第一监狱”的百年老狱,开启了它崭新的篇章。
百年沧桑:一座监狱的前世今生
提篮桥监狱始建于1901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建设,最初名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1903年启用时,它不仅是上海最大的监狱,更因其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式,成为远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监狱之一。
监狱占地60.4亩,拥有10幢4至6层监楼及近4000间囚室,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内部设施齐全,包括普通监室、防暴监房、禁闭室、绞刑房等特殊设施,以及工场、医院、炊场和办公楼等辅助建筑。其建筑设计参考了美国监狱的布局,采用背靠背的囚室设计和镂空铁栅门,体现了当时的现代化理念。
百年来,提篮桥监狱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它曾先后经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日本人、汪伪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管理。1949年上海解放后,监狱由解放军接管,先后更名为“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和“上海市监狱”,并成为新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监狱之一。
搬迁:一次跨越百年的新生
2024年7月1日,提篮桥监狱正式完成整体搬迁。这次搬迁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更,更标志着中国监狱系统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新监狱位于青浦区青东农场监狱片区,按照“画地为牢”的理念进行设计,实现了布局更合理、设施更完善、改造更科学的目标。搬迁后的提篮桥监狱在硬件设施上得到了全面提升,特别是在机械化程度方面,既提高了效率,也确保了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新监狱特别成立了新岸文化艺术中心,这是提篮桥监狱在文化改造方面的一次重要创新。中心整合了原新岸艺术团、“两报一刊”编辑部、“习美工作室”等业务板块,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改造工作的效能。
文化传承:艺术矫治的提篮桥模式
艺术矫治一直是提篮桥监狱的特色教改项目。早在1983年,监狱就成立了习美工作室,选拔在绘画、书法、工艺制作等方面有特长的服刑人员,组织成立习美兴趣小组。四十年来,提篮桥监狱服刑人员的习美作品多次在上海乃至全国监狱系统获得各种奖项。
新岸艺术团成立于1985年,至今已创作、排练并演出各类节目600多个,演出5700余场次,观众达74万5千人次。艺术团先后与上海歌剧院、上海轻音乐团等多家专业团体联袂演出,还曾在美祺大剧院、万体馆等场馆举办独家专场演出。
新岸文化艺术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提篮桥监狱在文化改造方面迈上了新台阶。中心以“音疗冥想”为切入,以现代心理学的“正念、福流”为理论基础,以“冥想、体感震动音乐疗法和中医五音疗法”为实现手段,探索艺术与身心矫治相结合的全新改造路径。
在非遗文化方面,监狱引进了广西玉林的竹编技艺。服刑罪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竹编的基础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不仅掌握了实用技能,更领悟到“做底要方方正正,做人也要堂堂正正”的人生道理。
展望未来:从“新岸”到“新生”
对于提篮桥监狱来说,搬迁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理念的更新和功能的升级。新岸文化艺术中心的成立,预示着监狱在教育改造方面将有更多创新和突破。
原址的保护性开发也备受关注。据透露,未来这里可能转型为主题博物馆或法制教育基地,同时融入高端文化产品展示等功能,继续发挥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站在新的起点上,提篮桥监狱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未来。正如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周敏所说:“一百多年来,提篮桥监狱历尽苍黄翻覆,跨越世纪长河,每一次变革都是对过去的告别和向未来的思考。从浦江之畔到‘上海之源’,新提篮桥监狱重整行装再出发,不变的是对法治精神的坚守和对人文关怀的深化,变的是时代赋予的全新使命和对城市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新定义。”
从百年老狱到全新启航,提篮桥监狱的变迁,见证了中国司法文明的进步,也展现了新时代法治精神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