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
胡玫导演耗费18年心血打造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于近期上映,然而,这部备受期待的影片却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打击。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上映首日仅收获169.54万票房,远低于市场预期。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名著改编困境的深入思考。
图源:猫眼专业版
票房口碑双失利:《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尴尬处境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票房表现令人唏嘘。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上映首日仅收获169.54万票房,不及已经上映了14天的《解密》。对比网传的2亿成本,该片预测最终票房只有760万,远远达不到回本线。
更令人担忧的是,该片在口碑方面也遭遇了滑铁卢。在豆瓣评论区,前排几乎全是一星差评,观众普遍对改编情节粗糙以及演员不符合期待表示不满。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剧照(图源:豆瓣)
名著改编:一场艰难的平衡术
名著改编向来是影视创作中的高风险领域。观众对名著改编作品往往抱有极高的期待,任何偏离原著的改编都可能引发争议。正如文章所指出的,名著改编不仅要还原原著,还需要符合观众心中既定的形象标准,这使得名著的改编空间相对狭窄。
回顾历史:名著改编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20年代,电影市场被外片垄断,为了寻求民族认同感,创作者开始从本土化历史文本中寻找创作灵感。《西游记女儿国》《铁扇公主》《宋江》《武松血溅鸳鸯楼》等作品相继问世,其中《盘丝洞》更是被《申报》称为“中国电影界古装戏之空前杰作”,引万人空巷。
《盘丝洞》剧照(图源:豆瓣)
这一时期,名著改编作品大量涌现。据统计,1926-1930年间,上海各电影公司出品的《西游记》电影就有二十多部。名著改编之所以成为创作者的主要选择,是因为名著流传广泛,不需要额外的解释成本,且其中包含大量经典段落,可以延展出新的故事。
邵氏公司的名著改编之路
在港片黄金时期,邵氏公司对名著改编进行了大量尝试。1966年,《西游记》在东南亚大卖之后,邵氏公司坚定了名著改编的影视发展道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邵氏公司出品了大量名著改编作品,包括《金玉良缘红楼梦》《貂蝉》《武松》《水浒传》《荡寇志》等。
《金玉良缘红楼梦》剧照(图源:豆瓣)
虽然邵氏公司在改编时更注重商业价值,强调戏剧性情节和人物角色类型化,甚至不惜突出暴力、情色元素,但这种内容重塑也为创作者开辟了宽松的创作空间,如张彻的“阳刚美学”、李翰祥的“风月美学”等作者性表达都灌注到了名著改编之中。
《大话西游》:名著改编的分水岭
1995年,《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上映,该片完全推翻了原著内核,进行新时代的重构,引起了大众的强烈不满,被斥为“文化垃圾”。然而,到了千禧年时,《大话西游》传入内地,反而赢得了内地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同,为其重构美学身份。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剧照(图源:豆瓣)
虚构与现实:名著改编的两难选择
从内容层面来看,虚构的神话故事如《封神演义》《山海经》《聊斋志异》等,由于没有现实依据,创作者更容易在改编道路上进行内容创新。而具有现实依据的名著,如《红楼梦》,则因为与现实的相关性,需要符合诸多细节史料要求,面临更严苛的创作要求。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剧照(图源:豆瓣)
新时代的IP冲击
2010年,新版四大名著扎堆挤向市场,试图重新建立大众对于名著的时代想象。虽然制作水平较二三十年前有了质的飞跃,但在内容把控、角色塑造、台词韵味等方面,这些作品并未让大众满意。《三国》和《水浒传》口碑两极化,豆瓣评分尚能维持在7.8分和8.1分,相较而言,《红楼梦》只有5.8分,《西游记》只有6.8分。
与此同时,一些改编自名著经典选段的电影也纷纷遭遇舆情危机。《铜雀台》《王的盛宴》《关云长》《赤壁》等作品不但没有在剧作文本上赢得大众的认可,金城武饰演诸葛亮、吴彦祖饰演项羽等角色设置反倒成了话题焦点,让观众大感失望。
《关云长》剧照(图源:豆瓣)
这一时期名著并不成功的改编,不仅进一步让大众更加信服央视版,也让观众对改编这个行为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网络小说IP的崛起
就在名著改编一步步瓦解观众对创作者信任的同时,网络小说IP大潮已然成势。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甄嬛传》《宫锁珠帘》,与新版四大名著同一时期开播,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小说改编作品热度一路上涨,名著改编反倒在质疑中被逐渐遗忘。
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兴起,开拓了大众的认知,大众对之前作品中呈现的严肃宏大叙事视角产生了质疑。《宫锁珠帘》《步步惊心》用“穿越”重新构筑当代人对历史的想象,《甄嬛传》用“大女主”重新讲述权力结构中的性别地位。网络小说为大众提供了更具当下性的历史故事,而名著因为其文本严肃性,制作成本高昂等因素的制约,不再具有性价比,逐渐被制作团队抛弃。
数据来源: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
海外名著改编的启示
在国内对名著改编逐渐退热的时候,海外的名著改编一直保持高昂的创作热情。前不久,改编自意大利作家薄伽丘名作《十日谈》的《翡冷翠十日谈》正式开播,播出后,效果不及预期,烂番茄指数67%,IMDb6.3分,Metacritic只有65分。《旧金山纪事报》评价道,“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可是全错了。错得可怕、荒谬、毫无意义。”
Netflix为《十日谈》添加了喜剧层面的元素,试图通过轻快的节奏博取观众的好感,但这一套显然是失效的,创作逻辑屈从于大数据模式,并未体现出名著的质感。这也让不少人为Netflix接下来改编的《百年孤独》捏一把汗。
《翡冷翠十日谈》并非一次惨痛的孤例,在此之前,不少名著改编都遭遇“滑铁卢”。改编自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的《傲慢与偏见与僵尸》;建立在《堂吉诃德》文本之上的《这个男人来自疯狂世界》,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无一例外因为过于跳脱,而被评论家和观众所指责,遭遇口碑票房的双重危机。
《翡冷翠十日谈》剧照(图源:豆瓣)
多业态发展:名著改编的新路径
得益于好莱坞文化作品多业态的行业发展路径,名著经典并不拘泥于影视作品,在舞剧、歌剧、话剧等层面都进行了内容创新。比如,安德鲁·斯科特版本的《哈姆雷特》就跳出莎士比亚原本的设计,为女性角色赋予了更立体的角色空间。
多业态的内容发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名著本身内化为了无法单一化评价的文化符号。反复开发的《西游记》就脱离出了名著本身严肃性,今何在的《悟空传》、追光动画开发的“新神榜”等作品,都将《西游记》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最大化的挖掘,如今观众面对任何形式的《西游记》改编并不会有太大的冲击感。
《悟空传》剧照(图源:豆瓣)
结语
名著改编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并不能将一切问题归结于改编难度,这种固步自封,也是一种无能的惰性。面对观众的高要求,创作者更加需要进一步思考名著改编的当下性意义。观众会用脚投票。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