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金先生跑步晕倒,警惕心率异常!
杭州金先生跑步晕倒,警惕心率异常!
近日,杭州50岁的金先生在跑步过程中多次出现眼前发黑并晕倒的情况。经医院检查,他被诊断为房颤,医生认为这可能与他长期进行高强度跑步有关。这一案例再次提醒我们,运动虽好,但也要量力而行,特别是中年人群,更需要关注运动时的心率变化。
中年人运动安全的心率范围
在讨论具体案例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年人运动时的安全心率范围。一般来说,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最大心率不会超过200。运动时的心率范围可分为几个等级:
- 120次/分钟以下:锻炼效果不明显,跑步意义不大
- 120-150次/分钟:最佳有效价值范围
- 160-170次/分钟:较大强度,适合运动员训练
- 180次/分钟以上:极限强度,对心肺系统负担很大
对于中年人来说,运动时的心率建议控制在(170-年龄)×60%-85%的范围内。例如,一位50岁的中年人,其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70-105次/分钟之间。
如何监测运动时的心率?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便捷的心率监测设备,其中智能手环因其便携性和实时监测功能而广受欢迎。华为、小米、荣耀等品牌的手环都具备心率监测功能,其中华为手环9通过了二级医疗器械认证,准确性较高。
智能手环通过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监测心率,即利用心脏跳动时血液流量的变化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的影响来监测心率。虽然这种方法在静态条件下较为准确,但在运动等动态情况下,心率监测结果可能因佩戴位置、皮肤接触等因素产生误差。
案例警示:运动猝死的风险
金先生的案例并非个例。2024年7月,17岁羽毛球运动员张志杰在比赛中晕倒,经抢救无效去世。医生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剧烈运动导致的心源性猝死有关。根据《广东地区运动相关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运动猝死的高发年龄段为39-59岁,高发运动项目为篮球、跑步和羽毛球。
研究还发现,运动猝死常发生在运动期间或运动后1小时内,且77%的案例在发生前几乎没有先兆症状。这提醒我们,运动时一定要关注身体状况,不要过度劳累。
科学运动建议
- 运动前评估:了解自身身体状况,有心脏疾病史的人需遵医嘱运动
- 循序渐进:长时间不运动的人不要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
- 监测心率:运动时佩戴心率监测设备,关注心率变化
- 补充水分:运动过程中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 运动后恢复:不要立即停止运动,做好冷身运动
运动虽好,但安全第一。特别是中年人群,在追求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运动的安全性。通过科学监测和合理安排,才能真正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和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