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政策背后的深意
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政策背后的深意
近日,教育部明确表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举措的背后,是当前学生群体中日益严峻的抑郁症问题。
根据《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成人水平。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在遭受着精神疾病的折磨。
张声的经历就是众多抑郁症学生的一个缩影。他在中学时就开始出现厌学、易怒等症状,虽然主动向母亲提出就医,但由于家长的不理解,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直到大学期间病情加重,才最终被确诊。像张声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在确诊前都经历了漫长的自我挣扎过程,甚至有严重者直到自杀未遂被送至医院后,其抑郁问题才终于暴露出来。
抑郁症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更可能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年)》显示,近四分之一(24.6%)的10-16岁青少年自述有轻度或重度抑郁。同时,将2020年与2009年的数据进行对比,会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2020年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比例比2009年高出6.2%,而在女性青少年中,这一比例更是上升了10.4%。
在这种背景下,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早期筛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患者,缩短他们的痛苦时间。同时,这也有助于降低抑郁症导致的自杀风险。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一生中自杀的风险接近20%。
然而,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目前,我国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数据收集和常规监测方面仍存在不足。大多数研究都依赖于儿童或其父母的自我报告,而不是由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诊断评估。此外,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以及家长对抑郁症认知的不足,都可能成为政策实施的障碍。
专家建议,心理健康体检应遵循自愿原则,项目应与常规体检有机结合。同时,应由专业的心理咨询门诊而非普通体检中心来承担这一工作。在评估方法上,应优先采用人格测评等中性评估手段,避免过度诊断。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精神障碍的客观宣传,降低社会对抑郁症的歧视与偏见。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的政策,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但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良好的动态系统,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