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幽远”看中国古典哲学之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幽远”看中国古典哲学之美

引用
新浪网
12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1-14/doc-ineeximz8746443.shtml
2.
https://www.sohu.com/a/768494731_121124775
3.
https://hb.dzwww.com/p/peuZQ2Hcif.html
4.
https://guoxue.ifeng.com/c/8g5W2Q53GkY
5.
https://www.cssn.cn/dkzgxp/mxyj/mxyj20234/202406/t20240624_5760718.shtml
6.
https://www.cssn.cn/dkzgxp/mxyj/mxyj2402/202410/t20241008_5789470.shtml
7.
https://m.qidian.com/ask/qgtdyiqgtmi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2%B3%E9%BA%93%E4%B9%A6%E9%99%A2
9.
https://www.hezhishi.com/85.html
10.
https://www.sywhzz.com/nd.jsp?id=761
11.
https://shuhuarencaizg.com/?case/181.html
12.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97200

“幽远”是中国古典哲学和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庄子·山木》,形容地方或环境深邃而遥远。它不仅指空间上的遥远,更蕴含着时间上的久远和思想上的深奥。从老子的哲学思考到禅宗的意境追求,再到宋朝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幽远”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古人对宁静、脱俗境界的不懈追求。

01

老子的“幽远”:深邃的思想之海

大约一百年前,捷克小说家卡夫卡得到了一本捷克语译本的《道德经》。他兴奋地浏览后说:“对道家,我已深入研习蛮久啦,只要有译本,我全看过喽。”然而,面对这部格言式的经典,卡夫卡也不禁感叹:“这是一片大海。人们很容易在这片大海里沉没。”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试图将老子的“道”与自己的“存在”哲学相融合。他认为老子的“道”契合于他的“存在”理念,试图通过翻译《道德经》来重新发现母语中深藏的思想。虽然最终未能完成翻译,但在海德格尔的讲演和著述中,直接或间接引用《道德经》之处比比皆是。

老子的思想为何如此“幽远”?这源于他对宇宙本原的深刻思考。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生发的根源,是产生世界的第一原因和第一动力。它不生不灭,永恒常在,却又虚无缥缈,难以捉摸。这种深邃的思想境界,正是“幽远”在哲学上的体现。

02

禅宗的“幽远”:萧寺寒林的禅意

传世名画《晴峦萧寺图》是北宋画家李成的代表作。画面中,威严肃穆的巨石,庄重精致的寺塔,使劲向上生长的树木,丰盈的瀑布激起潭水氤氲,赶路的樵夫旅人以及水榭茅店中悠闲的文士酒客……一种蓬勃的生机、精进的禅悦扑面而来。

然而,这幅画的题名“晴峦萧寺”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很多人会因为“萧”“寺”二字而联想到“萧疏”“淡泊”的意境,认为这是一幅描绘秋冬萧瑟景象的作品。但实际上,这种理解可能并不准确。

“萧寺”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梁武帝时期。据《释氏要览》记载,梁武帝萧衍建造寺院时多冠以自己的“萧”姓。唐代才子李约更是不惜重金购得萧子云飞白大书的“萧”字,并建亭珍藏,号为“萧斋”。这个故事也见于唐代苏鹗的《杜阳杂编》中。

了解了“萧寺”的真正含义,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晴峦萧寺图》的意境。它并非单纯描绘秋冬景色,而是通过“萧寺”这一意象,传达出禅宗思想的深邃与幽远。正如禅宗所强调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真正的艺术境界往往超越了文字的局限,需要观者用心去体会。

03

山水画的“幽远”:从全景到边角的意境营造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远”理论:高远、深远和平远。其中,“平远”最能体现“幽远”的意境。郭熙认为:“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种构图方式强调横向展开,营造出一种宁静、开阔的氛围。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幽远”的意境。以李唐、马远、夏圭为代表的画家们创造了“边角式”构图,通过局部刻画来表现整体,采用大片留白的手法来表现水雾迷蒙的景象。这种形式看似笔墨不多,却融诗意于画境之中,意境非常幽远。

南宋边角山水画的形成与确立过程,一方面是北宋小景山水画造型方式的进一步深入归纳和提炼;另一方面,随着北宋画院南迁,李唐等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也随之移居江南,自然受到江南“残存于浙江一带”的唐代逸格水墨“流风遗韵”的影响。他们将李唐创立的典型“特写式”的山水画形式和大斧劈的粗笔水墨语言推向巅峰,发挥到极致。这种图式对景物剪裁极为精炼,尤其善于以局部刻画来表现整体,采用大片留白的手法来表现水雾迷蒙的景象。这种形式看似笔墨不多,却融诗意于画境之中;看似轻描淡写,意境却非常幽远。

04

“幽远”的现代启示:追寻内心的宁静

“幽远”不仅是一个美学概念,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难以找到内心的宁静。而“幽远”所代表的宁静、脱俗的生活态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正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只有当我们学会放下内心的杂念,才能真正体会到“幽远”的意境。在禅宗看来,“幽远”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在山水画中,“幽远”则是一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幽远”是中国古典哲学和艺术的精髓,它体现了古人对宁静、脱俗境界的不懈追求。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追求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幽远”之地,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安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