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一朝春雨过,寒食落清明
寒食节:一朝春雨过,寒食落清明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春秋时期,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寒食节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习俗。虽然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但其文化传统仍然值得我们了解和传承。
寒食节的来历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与清明节区别
在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
寒食节习俗
- 禁烟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这天,为了纪念介子推,家家户户禁止生火,都吃冷食。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
- 祭祀祖先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 踏青郊游
寒食节,正值春天,天朗气清,春和景明,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蹴鞠、荡秋千、踏青、咏诗,在这一天,古人尽享春日风光。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但春天吃点凉,清清胃肠积攒一冬的垃圾,对身体更好。寒食是仲春之末,清明是暮春之始,在仲春时清洁身体,让身体沾染上天地之间的清新之气,迎接生机盎然的暮春吧。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