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面到太空:中国航天员的心理健康管理
从地面到太空:中国航天员的心理健康管理
2025年1月,中国空间站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成员”——智能飞行机器人“小航”。这位航天员的“智慧助手”不仅能够协助完成日常任务,更肩负着监测航天员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命。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员的心理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保障任务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智慧助手”上线:太空心理监测的新突破
“小航”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张立宪教授团队研发的中国首台空间站舱内智能飞行机器人。它具备多项功能,特别适用于航天员在太空站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场景。通过语音指令,无需遥控器的即刻反应能力,使得航天员能够更加专注地完成科研任务,同时减轻了他们在舱内移动时的操作负担。
为了更好地与航天员互动,科研团队对“小航”进行了大量实际应用场景的测试,包括应对航天员情绪波动、提供实时答疑等。这种深度的情感交互不仅提高了航天员的工作效率,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航天员的心理状态。这标志着中国航天员心理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2天的太空之旅:心理支持系统的实战检验
2024年7月20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成功返回地球。在这次长达192天的太空任务中,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不仅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在轨时长的新纪录,更展现了中国航天员心理支持系统的强大实力。
“重大节日或者生日时,能在飞船里‘寻宝’拆盲盒;从只会‘仰泳’到可以自由畅游的斑马鱼,成为乘组工作之余的重要心灵寄托;俯瞰祖国辽阔的大地、壮美的山河,被一幅幅画卷深深吸引;在中国空间站里为祖国母亲庆生,感受不一样的自豪……”在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上,航天员们分享了他们在太空中的点滴故事。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保障团队为乘组准备的各种礼物,更是不断给他们带来惊喜和温暖。“他们精心准备了各种节日盲盒,在装船前藏在货船的各个隐蔽角落里,每逢重大节日、生日,地面工作人员就会通知我们去寻找惊喜。”回忆起在舱内“寻宝”的乐趣,李聪的脸上抑制不住笑容。这些“盲盒”包括长寿面、牛肉酱、酱排骨、烧鸡等热门食品,还有手办等解压小玩具。“这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支持。”李聪说。
十二年磨一剑:地面训练中的心理锻造
在航天员飞向太空之前,他们已经在地面接受了严格的心理训练。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为例,为了实现飞天梦想,他整整准备了12年。
转椅训练曾是蔡旭哲的弱项。第一次坐转椅练习时,他非常痛苦,脸色苍白,腹内翻江倒海,久久不能恢复。考核结果是二级,虽然及格了,但蔡旭哲坚持要做到优秀。
水槽失重训练,一练就是大半天。穿着坚硬的水下训练服,像是在身上套了一艘“人”形飞船。饿了只能喝水,痒了也不能挠,有时身上被服装关节的硬结构硌破了皮也只能咬牙坚持;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要求与外界彻底隔绝,在狭小密闭环境中,三天三夜不能睡觉,其间还要忍着疲劳完成大量的工作……
上百门科目,每个科目挑战的几乎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蔡旭哲就是这样沿着这些台阶一步步攀登而上。他深知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细节都关系任务成败,地面训练更要分秒不差、毫厘不失。每次大型试验、大项操作,他都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对任务流程、操作手册都反复背记、烂熟于心,一遍遍推演,一遍遍练习。
正是这种严格的地面训练,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心理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地面到太空,中国航天员的心理健康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和长期运营,这套体系将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正如航天员们所说:“无论自己飞几次、飞得多高多远,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初心不会变,接续逐梦太空的热情不会减。”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上,中国航天员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更深更远的宇宙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