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局》:票房口碑两极分化,中国科幻电影的新尝试
《749局》:票房口碑两极分化,中国科幻电影的新尝试
《749局》自10月1日上映以来,迅速成为国庆档的一匹黑马。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首日票房高达1.68亿元,截至10月3日累计票房已突破3.75亿元,预测最终票房将接近4亿元。这一成绩不仅远超《上海堡垒》的1.23亿元,也让《749局》成为2024年国庆档最具话题性的影片之一。
从《上海堡垒》到《749局》:一次进步的尝试
将《749局》与《上海堡垒》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部影片在多个维度上的差异。《上海堡垒》的豆瓣评分仅为2.9分,而《749局》开分5.0分,虽然随后有所下滑,但仍然保持在3.4分左右,明显高于前者。票房方面,《749局》首日票房接近1.74亿元,是《上海堡垒》总票房的近1.5倍。这些数据表明,《749局》在制作水平和观众接受度上都有显著提升。
剧情设定:天马行空与逻辑漏洞
然而,与票房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49局》的剧情设定引发了广泛争议。有影评人详细列举了影片中存在的诸多逻辑漏洞:
故事开篇,一个矿工在矿山下接触神秘物质后生下一个长着翅膀的婴儿。这个设定本身就充满奇幻色彩,但随后的发展更令人咋舌:这个婴儿因为身体变异被社会排斥,即便在749局这样的超能力者集中地也未能获得认同。
当地球面临神秘生物威胁时,749局却采取了近乎绑架的方式强迫主角马山使用异能。更令人费解的是,局里的人在欢迎他“回家”的同时,却从未向他说明真相,甚至在关键时刻隐瞒关键信息。
影片后半段,主角在得知养父的研究真相后情绪失控,而749局的应对方式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们安排了一个“假逃亡”计划,让主角在众目睽睽下“逃跑”。
最终,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剧情转折后,主角在最后一刻“觉醒”,成功拯救了世界。这种剧情安排不仅显得过于戏剧化,也缺乏足够的铺垫和合理性。
演员表现:王俊凯的突破与局限
尽管剧情饱受诟病,但王俊凯的演技却获得了不少观众的认可。有评论指出,考虑到该片拍摄于2018年,当时王俊凯还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大二,他的表现已经相当出色。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从叛逆少年到拯救世界的英雄的成长历程,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展现了角色内心的挣扎和蜕变。
导演陆川:争议中的坚持
面对汹涌而来的批评声,导演陆川在微博上连发三条博文回应。他首先表示:“冲我来,别碰我的演员和主创,他们是最好的,有什么事冲我来。”随后,他引用了一句老话“爱之深,责之切”,暗示这些批评正说明了影片受到的关注度之高。最后,他透露了全网舆论数据:50%-70%的肯定,30%-50%的否定,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陆川的回应展现了他对团队的信任和对作品的信心。他强调了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国故事、国际制作”的理念贯穿始终,主创团队致力于将国外优秀制作技术引进中国,同时也希望将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推向国际市场。
结语:一部充满争议的科幻新作
《749局》无疑是一部充满争议的电影。它在票房上的成功证明了观众对科幻题材的兴趣,特效场面的震撼也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剧情上的硬伤和逻辑漏洞又让许多观众难以接受。或许,正如陆川所说,这是一部需要时间沉淀的作品。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中国科幻电影正在探索自己的道路,虽然过程充满坎坷,但每一步都在积累经验,为未来的作品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