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古村落: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潮汕古村落: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近日,一场名为“竹造·新序”的艺术竹编个展在潮汕地区十一合村开幕,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这场展览不仅展示了精美的竹编艺术品,更让人们看到了传统非遗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演绎。
这场展览的举办地——十一合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潮汕古村落。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古老的非遗文化正以新的方式展现着它的魅力。
潮汕古村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在潮汕众多非遗瑰宝中,西陇村的灯笼制作技艺堪称一绝。这个位于普宁市的古村落,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灯笼,这项技艺已传承600多年。据传,元末明初,军师邹普胜(人称虱母仙)为躲避追杀流落至此,他教村民制作灯笼,从此这门手艺便在西陇村扎根生长。
西陇灯笼以竹为原料,经过泡浸、编织、糊纸等近二十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好寓意(“灯”与“丁”同音,象征人丁兴旺)使其成为潮汕地区婚丧喜庆、游神赛会等民俗活动中的必备之物。
如果说西陇灯笼展现了潮汕人的精细工艺,那么英歌舞则体现了潮汕人的豪迈气概。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英歌舞在潮汕地区已有300多年历史。它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故事,表演时,舞者们身着武士服,勾画脸谱,手持短棒,随着锣鼓声起舞,动作刚劲有力,场面震撼人心。
在普宁市的泥沟村和果陇村,英歌舞不仅是节日庆典的重头戏,更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逢节庆,村里的英歌队便会走上街头,为村民们带来精彩的表演。这些表演者平日里是普通村民,但一旦穿上戏服、画上脸谱,便能瞬间化身为梁山好汉,展现出潮汕人特有的阳刚之美。
近年来,潮汕地区的非遗文化传承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传统的非遗项目仍在古村落中代代相传,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创新尝试让非遗文化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公众视野。
以十一合村的竹编艺术展为例,艺术家纪馥君将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的竹编艺术品。这种创新不仅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潮汕古村落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地。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并以新的方式展现着它的魅力。这些古村落不仅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非遗魅力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