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薛能的数九诗意:从晚唐到今天的文化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薛能的数九诗意:从晚唐到今天的文化传承

引用
9
来源
1.
https://sou-yun.cn/Query.aspx?id=19677&type=author
2.
https://m.gushiwen.cn/gushiwen.aspx?id=6bdb93e3d6
3.
https://www.guwenxuexi.com/poetry/31161.html
4.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298&remap=gb
5.
https://www.gz.gov.cn/zlgz/whgz/content/post_9902570.html
6.
https://pod.link/1183662640/episode/e6a5187c5ed0d703e7b2727663a3e966
7.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s/%E5%8F%A4%E4%BB%8A%E8%A9%9E%E8%A9%B1
8.
https://m.ycnews.cn/p/824915.html
9.
http://www.xywq.com/article_show.aspx?id=14481

数九,这一古老的计时方式,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阶段,直至九九八十一天结束。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计时方法,更凝结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在晚唐诗人薛能的笔下,数九被赋予了别样的诗意。

薛能,字大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是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出生于公元817年,于武宗会昌六年(846年)考中进士,此后仕途显达,历任盩厔尉、嘉州刺史、京兆尹、工部尚书等职。薛能一生耽癖于诗,自负诗才,每日必作一诗,留下了《薛能诗集》十卷。

在薛能的诗作中,有一首《汉庙祈雨回阳春亭有怀》特别引人注目。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薛能的诗才,更让我们得以一窥晚唐时期数九习俗的流行情况。

01

九九已从南至尽,芊芊初傍北篱新

“九九已从南至尽,芊芊初傍北篱新。”这是《汉庙祈雨回阳春亭有怀》中的名句,生动描绘了冬去春来时草木萌发的美好景象。这里的“九九”正是数九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意味着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到来。

作为一位地方官员,薛能在诗中流露出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他巧妙地运用数九之九九,既点明了时令,又寓含了对春耕的期待。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节律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晚唐文人对传统节令文化的深刻理解。

02

数九习俗的晚唐流行

数九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但到了唐代,这一习俗已深入民间,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薛能在诗中自然地提及数九,说明这一计时方式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唐代的数九歌谣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谣,不仅便于记忆,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

03

数九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从唐代至今,数九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千余年。它不仅是计时的方式,更凝结着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有了更精确的计时工具,但数九依然在民间流传,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提醒着人们顺应自然,调整生活节奏。

薛能的这首诗,让我们得以一窥晚唐时期数九习俗的流行情况,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数九在民间的盛行可能早在唐朝就已经开始。它不仅是计时方式,更凝结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