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改革五年:你的钱包真的鼓了吗?
个税改革五年:你的钱包真的鼓了吗?
2018年,我国实施了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这是自1980年个税法颁布以来最为全面和深刻的一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起征点、调整税率结构、增加专项附加扣除等。经过五年多的实施,这场改革究竟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了多少实惠?让我们通过数据和实例来一探究竟。
改革的主要内容
起征点提高:将个税起征点从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这意味着每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工薪阶层无需缴纳个税。
税率结构调整: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让中低收入群体享受更低的税率。同时,45%的最高边际税率保持不变,体现了“调高惠低”的政策导向。
新增专项附加扣除:设立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2022年又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2023年进一步提高了相关扣除标准。
改革效果:钱包真的鼓了吗?
低收入群体基本免缴:数据显示,目前取得综合所得的人员中,无需缴纳个税的人员占比超过七成。这意味着对于广大低收入者来说,个税改革后确实实现了“零缴税”。
中等收入群体税负大幅降低:在剩余不到三成的实际缴税人员中,60%以上仅适用3%的最低档税率。以月收入1万元为例,改革前每月需缴税约345元,改革后仅需缴税90元,减税幅度高达74%。
高收入者缴税占比提升: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约占申报人数的1%,但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五成以上。这体现了税收负担的公平分配。
改革的社会影响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个税负担减轻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据统计,2023年度个税汇算清缴结束后,全国减税规模高达391.8亿元,直接增加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促进社会公平:通过“调高惠低”的政策设计,个税改革在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专家指出,这符合税法基本原则中“税收负担须根据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分配”的公平原则。
支持重点群体:特别是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群体,个税改革送上了实实在在的红利。2023年提高相关扣除标准后,惠及全国约6700万人,减税规模超过700亿元,人均享受减税额超1000元。
未来展望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个税制度有望进一步完善。专家预计,未来改革将更加注重精准施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中低收入群体。
总体来看,个税改革确实让大多数人的钱包变鼓了。通过提高起征点、优化税率结构和增加专项扣除,改革有效减轻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同时也强化了税收的调节功能,促进了社会公平。随着政策的持续优化,相信未来个税制度将更好地服务于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