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蜈支洲岛:海底花园的华丽转身
三亚蜈支洲岛:海底花园的华丽转身
2024年11月,三亚市蜈支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案例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名单。这一成就背后,是蜈支洲岛近十年来持续开展的生态修复工程。
蜈支洲岛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北部,由于渔业捕捞、陆源污染以及水产养殖等影响,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曾遭到严重破坏,珊瑚覆盖率一度降至15%。为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指导蜈支洲岛作为珊瑚生态修复的先行示范岛屿,累计修复和保育珊瑚5.3万株,修复面积达5.6万平方米,周边海域珊瑚覆盖率提升至37.08%。
这一显著成效的取得,得益于科学系统的修复方案。蜈支洲岛建立了珊瑚苗圃,每年可提供4万多株珊瑚移植体。同时,投放人工鱼礁,形成完整的珊瑚礁、鱼虾贝等海洋生物圈。据统计,蜈支洲岛海域已完成珊瑚移植5.1万余株,生活着超过300种珊瑚礁鱼类,涵盖15目60余科。
在修复过程中,蜈支洲岛探索了“旅游+公益”的新模式,推出“珊瑚宝宝移植项目”,让游客在潜水时参与珊瑚种植,助力海洋生态修复。同时,创建“无废旅游景区”,实施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捕捞、全岛禁烟、全面禁塑、控流限流等系列措施,将低碳、环保、无废理念融入景区各个环节。
2025年1月,20余位来自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登上了前往蜈支洲岛的游船,近距离感受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的魅力。院士们对蜈支洲岛的海洋牧场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表示:“三亚的变化令人振奋,特别是在海洋科技与生态保护方面展现出的潜力,体现了保护海洋生态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蜈支洲岛的生态修复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海洋生态环境,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一项目充分证明,通过科学规划和持续努力,人类可以有效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