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8周年:我国防震减灾能力持续提升
唐山大地震48周年:我国防震减灾能力持续提升
2024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8周年纪念日。48年前的这场灾难,给唐山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推动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如今,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应急处置体系不断完善。
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4年,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各地地震部门积极推进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例如,云南省隆阳区地震局实施地震监测预警项目,实现震后秒级预警信息传递。河北省则建成防震减灾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集地震监测预警、灾害防御、应急决策和科普宣传于一体,构建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防震减灾信息服务体系。
在地震应急处置方面,各地也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例如,隆阳区地震局推进地震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组建区级第一响应人培训教官团队,提升全区地震应急处置水平。同时,各地还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通过进农村、进校园等形式,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地震预警技术持续优化
地震预警技术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支撑。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建议,应进一步优化预警技术,提高预警可靠度。他提出,对于不同可靠度的预警信息,应采取不同的应用对策。同时,科技部门应通过揭榜挂帅、重大专项等方式,提高灾害预警技术,而应急部门则应持续推动高可靠预警技术的应用。
王暾还建议推动多灾种预警体系建设。他认为,四川可以从山洪泥石流预警延伸到多灾种预警,包括滑坡、泥石流、山洪、内涝、山火等灾害的预警。这将使四川面向全国先行先试多灾种预警的技术、机制、服务。
2025年工作重点:强化大震巨灾防范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系统谋划“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提出,2025年要强化大震巨灾防范,大力推进地震预警服务。具体措施包括:
- 紧盯震情跟踪不放松,持续夯实地震监测基础
- 协同推进震灾风险防治,做好地震应对准备
- 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应用,持续强化公众信息服务
- 创新震灾风险评估,提升风险防治水平
-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治理模式向震前预防转变
- 加强公众防震避险能力建设,拓展科普宣传阵地
此外,会议还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支撑。要加快重大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开放合作。同时,要夯实法治保障和基层基础,配合推进防震减灾法修改,推动地震预警、活动断层探查等领域地方立法。
唐山大地震48周年之际,回顾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从最初的被动应对到现在的主动防范,从简单的监测预警到智能化的应急处置,我国的防震减灾能力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展望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