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安魂曲》:一部未完成的天才绝唱
莫扎特《安魂曲》:一部未完成的天才绝唱
1791年12月5日,维也纳。一位年仅35岁的音乐天才,在创作完最后一部作品后,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就是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而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就是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安魂曲之一的《D小调安魂曲》。
穷困与病痛中的绝唱
1791年的莫扎特,正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虽然他的音乐才华早已得到公认,但他的生活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长期的贫困和过度劳累,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在创作《安魂曲》期间,莫扎特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经常感到头晕目眩,甚至出现了幻觉。据他的妻子康斯坦策回忆,莫扎特曾对她说:“我知道我将不久于人世,这部安魂曲是为我自己写的。”
一部未完成的杰作
《安魂曲》是莫扎特受一位匿名委托人(后来证实是瓦尔塞根伯爵)之托创作的。这部作品采用了传统的安魂曲结构,包括进台经、垂怜经、继抒咏、奉献经、圣哉经、降福经和羔羊经等部分。然而,当莫扎特完成进台经、垂怜经和继抒咏的大部分音乐后,他的健康状况已经恶化到无法继续创作的地步。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莫扎特只能躺在病床上,口述一些音乐片段,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记录下来。
苏斯迈尔的续写
莫扎特去世后,瓦尔塞根伯爵要求苏斯迈尔完成这部作品。苏斯迈尔根据莫扎特留下的草图和笔记,以及自己对老师风格的理解,完成了剩余部分的创作。这个过程充满了争议,许多人质疑苏斯迈尔是否有能力准确再现莫扎特的风格。然而,大多数音乐学者认为,苏斯迈尔做得相当出色,他不仅忠实地遵循了莫扎特的原意,还在某些部分展现了自己的创造力。
音乐中的永恒光辉
《安魂曲》是一部充满矛盾的作品。它既展现了莫扎特对死亡的深刻思考,又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在进台经中,我们可以听到庄严而肃穆的合唱,仿佛是灵魂在向天国的最后告别。而在垂怜经中,音乐变得柔和而抒情,仿佛是作曲家在向世界诉说自己的不舍。
一部超越时空的杰作
莫扎特的《安魂曲》不仅是他个人的绝唱,更是人类音乐史上的瑰宝。它超越了宗教的界限,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正如美国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所说:“他的天性中支配一切的特征是无穷无尽的爱,虽然他曾遭受折磨,但在其作品中却从不以痛苦为支配性基调。”
这部未完成的杰作,见证了莫扎特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坚持。它不仅是对一个天才的悼念,更是对人类精神的礼赞。每当《安魂曲》的旋律响起,我们仿佛都能听到莫扎特在向世界宣告:即使在死亡的阴影下,生命依然值得我们去热爱,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