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古建保护,你我共参与
五台山古建保护,你我共参与
五台山,这座被誉为“华北屋脊”的佛教圣地,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更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拥有从唐代至今的各类佛教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长廊”。然而,随着时光流逝,这些珍贵的古建筑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毁风险。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
五台山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五台山的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据统计,五台山现有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藏传寺院12处、汉传寺院74处。这些寺庙中保存着1.46万余尊佛像、5.45万余册经书、2380多平方米壁画,以及众多石雕、石碑、铜钟、牌楼等珍贵文物。其中,南禅寺大殿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比著名的佛光寺还早75年建成,被誉为“中国第一国宝”。
五台山的建筑布局严谨,风格多样,既有汉传佛教的庄严,又有藏传佛教的神秘。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等标志性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五台山佛乐作为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在整个北方及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珍稀文化遗存融汇了释儒道和三晋文化精髓,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游客。
古建筑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五台山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2023年,五台山景区接待游客604.73万人次、门票收入6.96亿元,同比增长208%、190%。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54.02万人次,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都增长10%左右。游客的增多给古建筑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五台山景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2023年,五台山景区争取到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481万元,用于显通寺、碧山寺、塔院寺大白塔等六项文物保护修缮。同时,景区还推进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2022年以来相继实施塔院寺和显通寺数字化保护工程,今年申报罗睺寺和南山寺数字化保护项目。所有文保单位均配置了微型消防站、安装了监控系统,部分寺院还安装了热成像监测等设备,大大提升了文物管理水平。
南禅寺:古建筑保护的成功案例
在五台山众多古建筑中,南禅寺的保护工作最具代表性。这座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的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1953年被发现时已残毁严重,经过22年的保护修缮工程,于1975年完工。修缮过程体现了“研究性修缮”的理念,重视保留原貌和历史信息。
南禅寺大殿的修缮工程中,专家们对工程性质、出檐长短、侏儒柱的去留、前檐门窗的形式、鸱尾的样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最终,通过法式研究、现场测量和工程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恢复了这座唐代建筑的原貌。这一修缮工程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反映了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如何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维修和保护工作,同时又满足现代需求,需要充分的研究、讨论和权衡。这种维修方式的研究性质使得文物保护者能够深入探讨各种技术和方法,以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这对于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为了更好地保护五台山的文化遗产,山西省财政厅专门出台了《省级支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保护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了资金的使用范围、申报程序和监督管理机制,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
然而,保护古建筑不仅仅是政府和专家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五台山的古建筑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遵守景区规定,不触摸文物,不乱刻乱画;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参与文物保护的公益活动,宣传保护理念等等。
五台山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五台山的古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