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带你揭秘立春民俗:从迎春到咬春的文化之旅
黄轩带你揭秘立春民俗:从迎春到咬春的文化之旅
“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东西,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中国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在《Another Man》杂志的专访中,实力派演员黄轩这样说道。作为一位低调的实力派,黄轩不仅在演艺事业上追求卓越,在生活中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黄轩的视角,一起探索立春这个充满生机的节气背后的文化奥秘。
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它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翩然而至。在黄轩看来,立春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立春三候:自然的韵律
立春有三候,每一候都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 一候东风解冻:温暖的东风吹拂,冰雪开始消融,大地渐渐苏醒。
- 二候蛰虫始振:洞穴中冬眠的虫类感受到温暖,开始慢慢苏醒。
- 三候鱼陟负冰:水底的鱼群感知到春天的气息,开始向上游动,仿佛背负着尚未完全融化的冰块。
这些自然现象不仅展现了春天到来的生机,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立春习俗:文化的传承
立春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迎春、打春牛和咬春。
迎春:春神的召唤
立春时“迎春”是一项传统习俗。旧俗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春来了”,就是传统的“报春”。迎春设春官,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黄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打春牛:春耕的序曲
在江苏徐州、扬州、阜宁等地,在立春之日,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活动,叫打春牛。“打春牛”又叫“鞭春仪”、“迎春礼”,是中国农耕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的礼俗之一。用彩鞭鞭打春牛寓意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提醒人们春耕即将开始,莫误农时。
咬春:舌尖上的春天
老南京最主要的年俗,就是炸春卷了,又叫 “咬春”。一是尝美食,二是图吉利。过去在民间“咬春”的寓意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苏州不仅有吃春卷的习俗,春饼也很受欢迎。顾禄在《清嘉录》中说:“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馈贶。”在徐州、南通、宿迁等地还有买个萝卜来吃的习俗,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其实在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吃萝卜的习俗,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黄轩认为,这些习俗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更凝结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们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躲春:独特的民俗
除了上述习俗,立春还有一个特别的民俗——“躲春”。据民俗专家介绍,立春前后各一小时是天地阴阳更迭之时,此时容易发生自然灾害或人事变故,因此人们选择在此时躲藏起来,避免外出。这种习俗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
立春与现代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古老的习俗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黄轩认为,传统文化不应该被遗忘,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通过了解和体验这些习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更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立春,这个充满希望的节气,提醒着我们: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生命的轮回和自然的韵律永远不会改变。让我们跟随黄轩的脚步,一起探索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