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健康习俗大揭秘:你家怎么过?
立春健康习俗大揭秘:你家怎么过?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立春,不仅标志着天文意义上春天的开始,更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萌发的起点。
传统习俗:春日祈愿与庆祝
打春牛:农耕文化的传承
打春牛是一项古老的民俗,盛行于唐宋两代。人们在立春日用泥土塑制成肚子里塞满五谷的土牛,向春牛叩头后把春牛打碎,众人争抢谷粒和春牛泥土,寓意着鼓励农耕、祈求丰收。现在大部分农村已不再有这项习俗,与之相关的舞春牛、闹春牛等民俗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供人们欣赏。
咬春:品味春天的味道
立春这一天,人们会吃春盘、春饼、春卷等食物,谓之 “咬春”。不同年代的春盘略有不同,但生菜、萝卜丝、韭菜等依然是常见食材。咬春不仅是品尝春天的味道,更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春盘是立春的传统习俗之一,杜甫通过描写春盘这一细节,勾起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梅花盛开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而自己却漂泊异乡,不禁感慨万千。
迎春:春至人间
最初的迎春活动是国家祀典,后来发展为民间活动,如贴宜春帖、挂春幡等。在江南地区,立春日要在门上贴上 “迎春春来,接福福到” 的字样;而在陕西铜川一带,立春日母亲会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以 “鸡” 喻 “吉”,祝愿 “春吉(鸡)” 。
养生保健:顺应自然规律
《黄帝内经》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所以,立春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需注意保护阳气。
早睡早起,顺应春气
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起床之后在院中散步,头发不要扎紧,穿衣也要宽松,顺应春天之气生发,以使志气外达、身心和谐,精力充沛,提高抗病能力。
饮食调养,护肝养阳
俗话说,“春吃甘、病不沾”。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酸味入肝;脾属土,甘味入脾。木能克土,肝太强则会克制脾的功能。所以,立春时节日常饮食中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甘味食物的摄入量,以健运脾胃。
常见的甘辛食物如大枣、柑橘、蜂蜜、花生、香菜、韭菜等能助春阳,多吃以升发体内阳气。同时酸性食物要少吃,如西红柿、橙子、橘子、山楂、柠檬、乌梅等,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防寒保暖,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由冬季转入初春,天气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乘虚袭机体,容易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冬春传染病。尤其是老年、体质虚弱的人群,换装尤其应谨慎,不可骤减。
梳头养生,通达阳气
头部为人体的最高部位,更是人体所有阳经汇聚之地。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春季为发陈之际,自然阳气萌动升发,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舒展生发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故春天梳头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南北方习俗的差异
南北方小年日期不同: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
祭灶习俗:南方腊月二十四,北方腊月二十三
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立春,是新的开始,是希望的起点。今天,不妨和家人一起,遵循传统习俗,品尝春的味道,同时注重养生保健,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