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物价形势随谈之PPI
2025年物价形势随谈之PPI
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24年PPI和PPIRM(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均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上年分别收窄0.8、1.4个百分点。2025年1月份PPI环比下降0.2%,降幅略有扩大。春节期间是工业生产淡季,大部分工业产品价格季节性走弱。
PPI持续负增长影响微观主体感受
PPI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这两年市场预期偏弱,信心不足较为明显。2023年PPI下降3%,为2016年以来的低点;2024年降幅有所收窄,但是仍然较大。主要受PPI降幅较大的影响,这两年GDP平减指数均为负值,使得名义GDP增速显著低于实际GDP增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增速是实际增速,2023年和2024年分别增长5.4%、5%。算上价格因素后,这两年名义经济增速分别为4.2%、4%。
由于人们的薪资收入和消费支出均是按照名义价格结算的,因而名义GDP更能够反映微观主体感受。从这个角度而言,名义GDP带来的经济体感更为真实。因而,PPI持续负增长成为这两年经济体感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要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即便按照名义GDP来看,可能很多人对经济的感受仍然差于近两年4.2%、4%的增速。也许直接以PPI来反映经济感受可能比名义GDP更为准确。
为什么PPI带来的微观感受更为直接和有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PPI直接影响企业部门营收与利润。PPI负增长意味着制造业产品价格在下降,企业要实现利润增长则必须加大产出规模,并且产量增速要大于价格降幅。如果所有企业都扩大生产,其结果可想而知,“内卷”不可避免。这正是这几年可以普遍观察到的现象。
收入下降和需求不足形成螺旋下滑。企业盈利下滑甚至亏损,就会出现被动降成本。不少企业不得不降薪和减少员工招聘,严重一点的还会裁员,甚至企业破产啥也没了。其结果必然是员工薪资增长放缓或者下滑,就业压力尤其是青年人群就业压力加大。那么,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就被削弱,需求不足成为必然结果。需求的下滑又会造成企业部门的产品滞销,加重库存积压和生产过剩。
影响税收和财政收入。企业的盈利增长是税收增加的基础,PPI负增长在影响企业盈利的同时,必然会对财政收入带来显著影响。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7%,没有完成全年财政收入预算目标。其中,非税收入大幅增长25.4%成为重要贡献,而税收收入同比减少了3.4%。由此可见,政府从实体部门获得的税收出现萎缩。为了尽量完成财政收入目标,缓解财政收支压力,一些地方政府采用加大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产和资源有偿使用收费等方式,形成了非税收入的大幅增长。即便如此,依然难以完成财政收入目标。
因此,微观主体的感受远远低于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无论是企业部门的经营者,还是居民部门的普通工薪阶层,亦或是政府部门的在职雇员,都对经济的感受不太好。感受最差的应该是中小民营企业经营人员、中产工薪阶层、政府机构的附属编外人员等。相较而言,具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国有企业、已经积累了雄厚资产的富裕阶层、政府机构的在编人员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体制内退休老年人群等的感受好一些。
PPI有望企稳回升
初步判断,PPI已经逐渐步入回升阶段,趋稳改善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不过,回升的力度还不强,改善的过程可能偏缓慢。
一方面,支持PPI回升改善的积极因素逐渐增多。
整治“内卷”、清理产能的力度将加大。今年1月份,发改委表示要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积极化解一些行业供大于求的阶段性矛盾。从相关表述和近期动作来看,预计将加大产能利用率偏低、持续亏损行业的产能去化力度,重点涉及光伏、钢铁、水泥等行业,以及一些短期投资过剩的新兴产业。
扩内需力度加大,有助于需求不足的改善。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将促进工业领域需求释放,有利于PPI回升。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将扩大,使用范围扩围,一部分以再融资债券的形式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其他则更多地用于扩内需项目,还将用于房地产收储等。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有望显著扩大到2万亿元以上,并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
推动大规模设备换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积极扩大内需。2025年将进一步加大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力度,各地均积极出台实施细则加快落实设备更新举措,有望促进需求逐渐改善,带动产业链价格走稳。尤其是设备更新大有空间,是带动预期的重要新方向。我国已经从投资增量市场进入投资存量市场,过去几十年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厂房设备趋于老化落后,未来需要投资更新的需求很大。
PPI回升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内需不足可能是常态。2024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连续3年负增长。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5798,86481万人,比上年度减少68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降到60.9%,呈逐渐下降趋势。从全球主要经济体来看,当出现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需求不足可能是难以逆转的。
其次,供给过剩较为普遍,短期内难以根本性逆转。过剩的行业非常广泛,从农业到工业,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都有较明显的过剩压力。受到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但市场需求增长有限,导致供过于求。尤其是畜牧养殖业,大量头部企业逆势扩产,猪牛鸡鸭都存在过剩情况。工业领域过剩就更为明显,不仅是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钢铁水泥等重投资行业过剩,新能源汽车、中低端芯片、电商服务业等新兴行业都明显过剩。如此全面的过剩行业,产能清除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
再次,外需减弱趋势已形成,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供应链重组等,都对外需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美国加征关税已经是明牌,只不过是加多还是加少的问题。我国是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2024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速的拉动达到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预计2025年出口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那么将对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带来较大冲击。
总之,PPI已经迎来回升周期,但是这个周期可能会比较长。预计2025年PPI有望趋稳回升,同比降幅将在波动中收窄,但近期可能难以摆脱负增长状态。
信心和预期的修复需要耐心和时间
如果拉长时间来看,当前我国PPI负增长才2年,时间并不长。上一轮去产能时期,PPI负增长可是延续了近5年。为了应对“四万亿”刺激形成的负面影响,在2012年那次去产能进程中,PPI一直到2016年才显著回到正增长。2016年之后房地产市场爆发式扩张,为此轮去产能埋下了祸根,也是此轮PPI负值周期可能比较长的重要原因。
从经济发展周期来看,此轮PPI回到正增长需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房地产止跌回稳,促进产业链工业生产者价格止跌回升。另一种情况是房地产仍在低位震荡,但是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明显减弱,尤其是工业生产与房地产业的相关性下降。无论那种情况,都不是短期事情,都需要耐心和时间。
实际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济处于明显扩张周期的时间是非常少的,在大部分时间里市场需求都表现出不足的状况。只不过过去几十年我国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扩张周期,现在是从扩张周期回归到大多数情况的常态,大部分人目前还不太适应而已。随着时间拉长,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常态,心态就会更为平稳,预期和信心就将有明显修复。这是一个大话题,以后再展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