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每天排便1-2次更健康,这些异常要警惕!
研究发现:每天排便1-2次更健康,这些异常要警惕!
排便频率是反映肠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最近,一项发表在《细胞》子刊上的研究指出,每天排便1-2次更为健康。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排便频率与健康的关系,并提供保持规律排便的实用建议。
一天三次大便和三天一次大便,哪个更健康?
排便频率是反应肠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天排便是很多人印象中肠道健康的金标准,但也有一些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是一天三次大便,也有的人三天才大便一次,那这两者到底谁更健康呢?
专家表示,每天排便1-3次或者两三天排便1次都是属于正常范围内。比较理想的排便频率是每天1-2次,一般一天不超过3次都都是正常的,但次数不是衡量肠道健康的唯一标准。
但如果每天排便次数超过三次,且比较稀,那就属于腹泻,多与急性中毒、肠道肿瘤、急性胃肠炎、肠道非感染性疾病等有关,最好及时就诊。
如果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且伴有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症状,那就属于便秘。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结肠功能紊乱、进食量少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功能性便秘,这种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改善;此外,还要警惕肠道肿瘤、药物、痔疮、盆腔肿瘤、肛裂等导致的器质性便秘。
上厕所时出现4种异常,可能是大肠在求救
肠道不光是食物的消化器官,也是人体的免疫器官。如果肠道功能受损,就可能会被疾病盯上。肠癌近几年高发,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不过早期症状不明显,出现以下几种症状,要警惕肠癌来袭,一定要多注意!
排便习惯改变
大便次数突然比以前明显增多、腹泻或有不明原因的便秘、便不尽、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等,要警惕是肠癌作祟。大便形状改变
肠道出现肿瘤后,肿瘤会压迫到大便,导致大便形状发生改变,因此如果大便呈凹陷状、小细条样、小扁条样改变等,要警惕肠癌作祟。大便中有脓血
大便带血要区分痔疮和肠癌,一般肠癌引发的便血,是粪便中有脓血或黏液型血,而痔疮便血多是鲜红色的血便。想排又排不净
明明有便意却排不尽,会有里急后重感,可能是肿瘤刺激肠黏膜所致,最好及时排查肠道健康。
研究发现:一天排便次数在这个数,身体更健康
近日,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细胞》子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个人每天排便的次数对长期健康影响十分显著,每天排便1-2次更为健康。
研究人员收集了1400多名健康成年人的疾病情况、生活方式以及生物学的数据信息。按照个人报告的排便次数将所有人分成便秘(每周排便1—2次)、低正常(每周排便3-6次)、高正常(每天排便1-3次)和腹泻四组。
结果发现,女性、年轻人及BMI值低的人排便频率较低,而且排便频率与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有关,排便频率正常的人群纤维发酵细菌丰富,而腹泻或便秘的人群蛋白质发酵细菌更多见。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排便频率与几种血液代谢物和血浆化学成分也有关,这也反应肠道健康可能与慢性疾病之间存在关联性,经常腹泻的人,含有较多与肝损伤相关的代谢物,长期便秘的人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与肾功能下降相关的代谢物。
那如果可以让我们的排便变得更加规律和健康呢?以下4点建议或许对你有帮助:
多吃膳食纤维食物
糙米、坚果、豆类、水果蔬菜、燕麦、火龙果、无花果、西梅等食物中,膳食纤维丰富,适当多吃有助于促进排便。多喝水
研究发现多喝水能增加膳食纤维的通便作用,建议每天要喝水1.5—2.0升。
多运动
定期进行规律运动,有助于缩短肠道的运行时间,更有利于通便,改善便秘。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每天定时排便,可以从生理上建议规律排便条件反射。一般来说,每天早上起床和餐后肠道更为活跃,大家可以选择在这两个时间点尝试排便,排便注意力要集中,不要看手机或阅读刊物,减少外界干扰。
便便虽然是人体的排泄物,但其实从排便也能反映人体的健康程度。上厕所时如果出现以上几种异常症状,可能是大肠发出的求救信号,平常为了更好的排便,要多喝水、多运动,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等。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