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证实:原谅他人真的能减压!
科学研究证实:原谅他人真的能减压!
近期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的一项重要研究揭示:原谅他人不仅能缓解负面情绪,还能显著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这项由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研究团队完成的最新研究表明,选择宽恕的人更容易摆脱痛苦经历的困扰,恢复身心平衡状态。
宽恕的心理学机制
心理学家指出,宽恕是一种强大的自我治愈力量,能够有效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Tyler VanderWeele解释说:“宽恕意味着承认所受的伤害,同时让自己从中解脱出来。它能让你从情感上脱离加害者,当条件合适时,甚至可以修复关系,带来幸福、满足感和社会支持。”
科学研究证实:宽恕带来多重健康益处
哈佛大学主导的一项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宽恕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宽恕不仅能减少焦虑和抑郁,还能改善睡眠质量,降低血压和心率。VanderWeele指出:“宽恕并不意味着忽视所受的伤害,而是意味着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从中解脱出来。”
宽恕的两种形式
波兰玛丽亚·居里-斯克沃多夫斯卡大学的Stanislawa Byra在《儿科护理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区分了宽恕的两种形式:
- 决定性宽恕:即做出宽恕的决定
- 情感性宽恕:即真正减少对伤害事件的负面情绪
研究发现,无论是决定性宽恕还是情感性宽恕,都能显著提升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做出宽恕的决定相对容易,而情感上的宽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过程。
如何实践宽恕
接受而非否认:宽恕不是忘记或否认伤害,而是接受事实并从中解脱出来。
区分宽恕与和解:宽恕并不一定意味着与加害者和解。即使在追求正义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宽恕。
逐步进行:对于重大伤害,宽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专业帮助:在某些情况下,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宽恕。
培养同理心:尝试理解加害者的立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他们的行为找借口。
专注当下:宽恕意味着将注意力从过去的伤害转移到当下的生活。
宽恕的局限性
研究者也指出,宽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对于严重的伤害,如情感或身体虐待,宽恕可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是首要任务。
结语
科学研究已经明确证实:宽恕他人确实能减轻压力,提升心理健康。然而,宽恕是一个复杂而个人化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正如VanderWeele所说:“宽恕是一个选择,不应该感到被迫去做,直到你准备好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