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的二人转表演风格揭秘: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
赵本山的二人转表演风格揭秘: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
赵本山,这位从东北黑土地走出来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而他艺术生涯的起点,正是东北二人转。二人转,这种起源于东北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幽默诙谐、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深受群众喜爱。赵本山将二人转的精华融入到小品和相声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表演形式,也让二人转这一传统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
二人转,又称东北二人转,旧时称为地蹦子、蹦蹦戏、秧歌、小落子、小秧歌、双玩艺、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1952年定名为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唱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的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融合了东北秧歌、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通常只有演员2人,1饰丑,1饰旦,以简单的化装,持简单的道具如手帕、纸扇、竹板等,作对舞、穿花;另一种形式,是以剧中人的身份,作一些戏剧化的表演,演出方式十分简单、活泼、生动。在二人转中,丑角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之一。唱腔方面吸收了河南、河北、山东各地的民间歌曲和说唱,同时又在东北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出“九腔十八调”,“九腔”即“胡胡腔”、“哈哈腔”、“梆子腔”、“影腔”、“咳咳腔”、“十三咳腔”、“迷子腔”、“二窝子腔”及“佛腔”;而“十八调”即“下盘棋”、“妈妈糊涂”、“茉莉花”、“小放牛”、“铺地锦”、“寡妇上坟”、“鸳鸯扣”、“叫五更”、“姑娘”、“跑关东”、“打牙牌”、“沙金扇”、“茨山”、“放风筝”、“游寺”、“思凡”、“光棍哭妻”和“小上坟”。
赵本山的二人转表演风格
赵本山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将东北民间艺术的精华融入到小品和相声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不仅继承了二人转的幽默诙谐,更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使其作品更贴近当代观众的生活。
在2025年的纽约巡演中,赵本山为观众带来了一部名为《排戏》的小品。这部作品中,赵本山搭档宋小宝、赵海燕,通过一个简单的排练场景,展现了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小品中,宋小宝饰演的老宋被海燕领到家里来排戏,排练的主要内容就是练习拥抱,两人排练恰好又被老赵看到了,于是老赵成功拿捏老宋,又发生了一系列搞笑的故事。这个小品可以看作是辽视春晚《相亲》系列内容的延续,排练的内容则是化用了小品《演员的烦恼》中的桥段,台词“哦,又生气了,难道你不爱我了么”也被观众所熟知。赵本山依旧宝刀不老,一登场就把观众带入小品营造的情境中,虽然排练时间短,手持话筒也影响发挥,但笑点并没有打折,已经完胜今年各大卫视春晚的小品节目。
除了小品,赵本山还与闫学晶合唱了二人转经典曲目《墙里墙外》。闫学晶开口脆,字正腔圆,对得起“二人转皇后”的称号,赵本山同样中气十足,全程也不落下风。这段表演不仅展现了赵本山扎实的二人转功底,也体现了他对传统艺术的传承。
多才多艺的艺术追求
赵本山的表演才华不仅体现在语言类节目中,他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纽约巡演中,他不仅表演了小品和二人转,还演唱了《孝敬爹和妈》《咱们屯里的人》等歌曲,并展示了二胡演奏技艺。这种全方位的艺术才能,正是他在舞台上能够游刃有余的重要原因。
赵本山的表演风格深受二人转影响,但他并没有拘泥于传统,而是不断创新和发展。他将二人转的精华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小品和相声中,更渗透到了他所创作的电视剧、电影等作品中。
作为一位艺术家,赵本山对二人转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办的辽宁民间艺术团(原本山传媒)培养了大批二人转人才,将这门传统艺术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尽管时代在变,但赵本山始终坚守着对二人转艺术的热爱,用他的方式守护着这份文化遗产。
赵本山的二人转表演风格,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演,以及多才多艺的艺术追求,为观众带来了无数欢乐。同时,他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了二人转艺术,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