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拜年50亿次,春晚收视率创新高:中国年味的变与不变
微信拜年50亿次,春晚收视率创新高:中国年味的变与不变
除夕夜,当零点钟声敲响,一场数字盛宴在中国人的指尖上演。据统计,除夕夜用户共抢到微信红包50.8亿个,发送“拜年红包”1.9亿次。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中国人过年方式的悄然改变。
然而,在这股数字化浪潮中,一个传统节目依然保持着它的魅力。2025年央视春晚再次创下收视新高:全媒体累计触达人数168亿人次,同比增长18.31%;移动端受众规模3.72亿人,同比增长52.46%。更令人惊喜的是,电视收视份额达到78.88%,创下近12年新高。
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传统始终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年味的‘味’是同时代联结在一起的。所谓‘年味淡了’,只是过年的形式更多元化,春节的核心元素不曾改变。”
的确,当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传统与创新正在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融合。在安徽黄山,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瞻淇鱼灯吸引了各地游客;在广西宾阳,炮龙节非遗传承人忙着制作订单;在广东佛山,木版年画传承人将“脱单神器”、“逢考必过”等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年画。
与此同时,新的过年方式也在悄然兴起。年轻人开始“整顿”年味:年货买“谷子”,新衣选汉服;美容、美甲、美发是辞旧迎新,举家出游也是阖家团圆。一些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居家布置、新年写真和年货购买情况,感慨“从年味的享受者变成年味的制造者,或许这就是传统节日的传承吧”。
走出家门,人们踏进游园会,迈进博物馆,坐进电影院,与熟识或陌生的“TA”分享过年的快乐。文博场馆、公园等公共场域如今发挥着集体欢聚平台的功能,引领大家共聚一堂,共享、互动,沉浸式感受过年的热闹与喜庆,增强人们的归属感。
走上“云端”,“赛博年味”红红火火。记者在一家主营电子红包封面的网店中看到,店铺所售红包封面画风精美,还带动画和音效,售价从2元多到5元多不等。店家表示,近一个月以来,最火的一款已售出1万多单,卡通蛇、萌宠等主题很受欢迎。还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制作AI拜年视频教程,将自己的照片、春节元素和创意动画结合,年味十足,诚意满满,“家人们收到一定会很惊喜”。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数字化的便捷,还是传统的温度,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延续着中国年的味道。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春节内涵的不断发展、丰富,反映出当今中国人文化生活愈发充实。现代元素融入传统中构成新的知识生产,这恰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契机。”
所以,当我们在微信上互道一声“新年快乐”,别忘了,这既是科技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当我们在电视前观看春晚,感受的不仅是节目的精彩,更是那份跨越时空的团圆与温暖。年味,就在这些变与不变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