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将视功能训练纳入近视防控关键环节
教育部发文:将视功能训练纳入近视防控关键环节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9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是近视防控的关键阶段,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幼儿园作为近视防控“第一道关口”,控制幼儿和小学低年级段近视发生率。这一政策的出台,凸显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北京华厦民众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苏金萍指出,除了科学的防控方法外,视功能训练也是重要一环。通过光学等方法训练双眼运动控制能力、聚焦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提高双眼视觉系统的应用能力,有效改善视疲劳和眼球运动障碍,从而延缓近视增长速度。
那么,什么是视功能训练?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
什么是视功能训练?
视功能训练是应用光学及心理学、物理学的方法,对眼的视觉功能、运动系统进行认知的复合,提升眼睛视觉系统的功能,在每天眼睛正常使用的过程中,提升舒适度,达到改善修复双眼视异常的目的。
视功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视觉训练的具体方案通常要考虑患者的体征,主诉,和相关视觉功能检查结果来制定。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进行视觉训练,但是训练过程中,视光师/医生常常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理解能力,配合度,和复查结果来及时的调整方案,或者改变训练方案的相应难度。比如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要一定的辅导和监督,并且适当地增加趣味性来保持儿童的注意力。
精细刺激训练:提高眼睛的视敏度,刺激视网膜细胞发育,训练大脑皮质的视神经元对视觉信息的接收及反应。如精细目力训练、注视训练、视敏度提高训练、脱抑制训练等。
视觉技巧训练:提高眼的追随、扫视、注视等功能性眼运动素质,训练人的视觉定位、认识辨认、追随、搜索和视觉记忆等方面视觉功能,提高视觉运用能力,改善视功能。
双眼视觉训练:通过脱抑制建立同时知觉,纠正异常视网膜对应,改善融合功能,恢复立体视。通过调节灵敏度训练、调节能力训练、调节反应训练等提高调节功能;针对集合功能异常,融像障碍,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斜视,进行融像训练。在立体视训练中,帮助患者建立或强化位置、空间等立体感知觉。
视功能训练的适用人群
视功能训练适用于以下人群:
- 近距离阅读困难者
- 视疲劳、视频终端综合症人群
- 斜视术后的三级视功能重建
- 小度数隐斜、飞行员体检隐斜超标
- 准分子术后功能康复
- 功能性视力下降
- 调节、集合双眼视功能异常者
- 弱视患者
如何科学开展视功能训练?
个性化方案:视功能训练需要根据个人的视觉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不能一概而论。
专业指导:应在专业的眼科医生或视光师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根据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案。
合理安排训练频率:
- 调节功能训练:每天练习15分钟,分为右眼、左眼和双眼各5分钟,每周训练1-2次。
- 弱视治疗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可安排两次,总时长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结合日常用眼习惯:视功能训练应与良好的用眼习惯相结合,包括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遵循“20-20-20”原则、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等。
呼吁将视功能训练纳入日常健康管理
视功能训练作为近视防控的重要手段,需要纳入儿童青少年的日常健康管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提供科学的训练环境和条件。
学校:应将视功能训练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定期组织视力筛查,及时发现视力问题。
家庭: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视力健康,配合学校和医疗机构,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训练支持。
社会:应加大对视功能训练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视功能训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将视功能训练纳入日常健康管理,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清晰、明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