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创新研发:新型弧形电动喉镜或成第三代可视喉镜
北医三院创新研发:新型弧形电动喉镜或成第三代可视喉镜
在医疗领域,气管插管是抢救危重患者时最常用的技术之一。然而,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在面对一些特殊患者时也会遇到插管困难的问题。据统计,约30%的患者在使用传统喉镜或现有可视喉镜时无法充分暴露声门,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还可能威胁生命安全。针对这一临床难题,北医三院麻醉科郭向阳教授团队的姚优修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研发出一款新型弧形电动喉镜,为解决插管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突破传统局限,创新设计应运而生
传统喉镜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经历了从简单反光镜到带光源设计的改进,再到视频喉镜的革新。视频喉镜通过摄像头将喉部图像传输到屏幕,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然而,这些改进仍无法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头颈部活动受限、声门高或颈部僵硬的患者,插管依然困难重重。
姚优修医生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现有喉镜的固定弯曲弧度和固定摄像头位置,难以适应不同患者的解剖差异。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传统喉镜的非一次性设计还带来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些痛点,团队结合临床经验,创新性地设计了这款新型弧形电动喉镜。
三大优势,突破插管难题
这款新型喉镜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三大核心优势:可伸缩、可视化和视野可调节。
可伸缩设计:团队采用丝杆结构设计,将传统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推动镜头沿喉镜轴向移动。这种设计可以自动伸长2-3cm,对于声门位置较高的患者,医生可以灵活调整镜头位置,使其越过会厌,更准确地放置气管导管。
声门可视化:创新性地将硬镜和软镜相结合,硬镜提供稳定支撑和广阔视野,软镜则能深入难以到达的区域。这种设计使得医生即使在传统喉镜难以暴露声门的情况下,也能安全便捷地完成插管。
视野可调节:侧面采用滑轨设计,医生可以180°调节喉镜角度,获得最佳视野。值得一提的是,伸缩和角度调节功能独立运作,互不干扰,使医生能够更快速准确地定位目标区域。
此外,该产品端部采用一次性耗材设计,即用即弃,无需再次消毒,既节省了医疗资源,也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研发进展与市场前景
目前,这款新型弧形电动喉镜已完成模拟人试验,达到转化标准,并获得了中国及美国的专利认证。在国内外,尚未有类似产品获批上市,仅美国一团队设计的Spiro Robotics手持式机器人系统与其设计理念相似,但暂未获批,且预计售价高达15000美元,耗材售价350美元。相比之下,北医三院团队的产品预计耗材售价仅为50元人民币,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该产品已获得多项荣誉,包括北医三院第七届创新转化大赛二等奖、北京医学会首都医学创新转化大赛一等奖,并成功入选2024年北京市优促计划。目前,团队正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以期早日将这一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市场需求与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和喉部手术的患者数量持续增长。据统计,国内每年约有2000万台全麻手术、50万心跳骤停病人和100万以上院前急救患者,喉镜作为必备工具,市场需求巨大。姚优修医生表示,如能顺利转化,这款弧形电动喉镜有望逐渐取代普通喉镜和现有可视喉镜,成为第三代可视喉镜,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这一创新不仅体现了我国医疗器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更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工具,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患者。我们期待这款新型弧形电动喉镜能早日投入临床使用,为医疗事业带来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