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英歌:从古至今的传承与创新
普宁英歌:从古至今的传承与创新
2024年春节期间,英国伦敦最古老的商业街伯灵顿拱廊迎来了一支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普宁英歌队。16名队员身着华丽的古代武士服饰,手持短木槌,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上演了一场气势磅礴的表演。这场演出不仅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更标志着普宁英歌首次登上欧洲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百年传承:普宁英歌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普宁英歌,作为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之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明末清初,融合了南派武术、戏曲等多元艺术元素,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的瑰宝。2006年,普宁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
普宁英歌的表演内容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故事,通过特制的双短棒击打配合锣鼓节奏,变换出各种阵型。表演者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武术功底,还要展现出戏曲般的表演艺术。英歌舞的角色和故事取材于《水浒传》,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节奏强烈。
与时俱进:普宁英歌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普宁英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2024年春节期间,普宁南山英歌队受邀赴英国伦敦表演,不仅在伯灵顿拱廊演出,还在特拉法加广场开启新春庆典的序幕,吸引超过70万观众观看。这场演出的成功,展现了普宁英歌在国际舞台上的魅力。
创新不仅体现在演出形式上,更体现在传承方式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英歌队中,为这项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据报道,不少英歌舞队员,都是90后或者00后。有英歌舞队教练表示,以前的英歌舞传承下来的招式,比较简单,后来年轻人创新了新阵法、新招式。“现在创新的招式总共有10套左右,包括一个阵法,还有单打的、双打的和排兵布阵的。”
校园推广也成为传承的重要途径。2024年4月,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首次走进东莞理工学院,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队员们通过校道巡演、体验教学等方式,与师生近距离交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项传统文化。在校园推广活动中,英歌队不仅展示了精彩的表演,还开设了体验课程,让师生们亲身体验英歌舞的魅力。电信工程与智能化学院的何雅晴是普宁人,观看完来自家乡的英歌舞的表演,她激动又自豪:“我觉得很震撼,表演者们很用心,整个队伍也跳得很整齐。当看到校道上有那么多老师和同学们前来观看表演,作为一名潮汕人,我感到很骄傲。”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普宁英歌的传播插上了科技翅膀。2024年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文旅订单量同比上涨114.5%,英歌舞表演在某应用中的搜索量同比上涨超千倍。这些数据背后,是普宁英歌通过短视频平台成功“破圈”,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文化使者:普宁英歌的社会影响
普宁英歌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更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除了在英国的演出,普宁英歌队还曾赴泰国等地交流表演,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在泰国,潮汕英歌甚至已在当地生根发芽,有些地方的校园里得到传承。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泰国许多有较大华人社区的省份都建立了英歌队,促进了英歌舞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现在,英歌已传到了泰国十多个省份,并得以代代相传。
在国内,普宁英歌也带动了当地文旅发展。2024年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文旅订单量同比上涨114.5%,英歌舞表演在某应用中的搜索量同比上涨超千倍。伴随着民俗文化的爆火,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其对当地文旅经济的带动效应。
普宁英歌的成功,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正如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所说:“英歌舞之所以能风靡数百年,在于其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通过改编队形、推广校园等方式,普宁英歌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