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噪声聋:你我同行守护听力
职业性噪声聋:你我同行守护听力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患听力损失,而职业性噪声聋已成为我国仅次于尘肺病的第二大职业病。数据显示,2006-2021年,我国职业性噪声聋报告病例数平均增长率为13.31%,形势十分严峻。
什么是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这种损伤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和沟通困难。职业性噪声聋多见于船舶业、制造业、纺织、矿山开采、电子等行业,是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危害不容忽视
职业性噪声聋的危害远不止于听力损失。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耳鸣、头晕、耳闷等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引发心跳加快、容易紧张、反应迟缓等症状,甚至损害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损伤往往具有隐匿性和渐进性,早期不易被察觉,一旦发现可能已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高发行业与人群
职业性噪声聋主要分布在采矿、制造、家具、冶炼、航空等行业。据统计,我国现有数千万劳动者暴露于噪声作业环境中,约16%的成年人听力损失是由工作中过度暴露于高噪声环境所引起。在一些重工业城市,这一比例可能更高。
如何预防职业性噪声聋?
预防职业性噪声聋需要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企业应承担起主体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噪声源,如合理布局作业场所,将高噪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采用隔声、吸声、消声等技术手段降低噪声传播;实行轮班作业制度,减少劳动者暴露时间。
劳动者个人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正确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定期参加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听力异常。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注意休息,减少其他噪音源的干扰。
深圳经验: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面对职业性噪声聋的挑战,深圳市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自2020年起,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统筹部署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将“4+9”类职业人群纳入工作范畴,包括接触粉尘、化学因素、噪声和放射线作业人群,以及环卫工、公交司机、快递员等重点群体。
行动通过健康素养调查、健康体检、工作场所调查及健康干预等方式,全面掌握重点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同时,制定并推广《用人单位听力保护指引》,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截至2021年12月底,已服务企业4527家次、体检14.5万人次,并完成11部重点职业人群健康保护指南的制定。
共同守护听力健康
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改善工作环境;劳动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健康检查;社会各界也应关注这一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劳动者们的听力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