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双控下的转型金融新机遇
碳双控下的转型金融新机遇
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提出将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金融机构开展转型金融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什么是转型金融?
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拓展,更加关注高排放产业的融资需求。据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测算,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未来30年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元,其中60%与低碳转型相关,规模近300万亿元。在目前的绿色金融框架下,高碳企业的经济活动通常不符合“绿色”的定义,其低碳转型的融资难度较大。转型金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重点行业的转型金融需求
电力和钢铁是两个碳排放量较大的重点行业,其转型金融需求尤为迫切。
电力行业:资金缺口巨大
截至2023年末,我国火电装机13.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的47.62%;火电发电量为6.26亿千瓦,占总发电量的66.26%。火电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公开数据,发电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就可达到50亿吨。
为实现能源转型,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将持续扩张,并积极发展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由此将产生长周期、大规模的资金需求。据测算,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百万亿元级的绿色低碳投资。2023年,我国能源转型投资达6760亿美元,在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总额占比近四成,但未来仍面临着巨大资金缺口。
钢铁行业:技术升级亟需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是全球工业部门中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之一。据世界钢铁协会测算,为实现碳中和,中国钢铁行业需连续30年每年投资5000亿元左右,相当于吨钢每年需投资500元。在钢铁市场整体低迷、吨钢利润下降的背景下,钢铁行业利润和低碳转型投入成本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亟需转型金融有效补位。
金融机构如何抓住转型金融新机遇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金融机构应积极布局转型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风险管理。
创新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可以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金融工具,如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领域。同时,通过强制披露制度监督企业环境表现,促使其加快低碳转型。
优化风险管理
利用绿色保险等手段分散风险,降低低碳项目融资成本。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气候风险的识别和预警能力,将环境风险融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转型金融标准制定,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转型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
结语
碳双控政策的实施为转型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金融机构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风险管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同时,转型金融的发展也将为金融机构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