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丨美洲大蠊
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丨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俗称蟑螂,是家庭常见蟑螂中体型最大的种类,食性广泛,觅食过程中会污染人类的食物,传播病菌和寄生虫,其体内外可携带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黄曲霉菌等多种病原体和寄生虫卵,是世界性卫生害虫。
分布范围
美洲大蠊原产于南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美洲大蠊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湖北、江西等省份,以及北方部分地区,如北京、辽宁、黑龙江、陕西、河北等省份。
形态特征
美洲大蠊体型中等偏大,通体呈红褐色或褐色。头部深褐色,复眼黑色,触角红褐色,上唇和下颚须褐色。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触角发达,鞭状,长度超过尾端。
头部
头部较小,大部分隐藏于前胸背板下方,但头顶暴露在外。颈部可自由活动,因此口器并非固定的下口式,而可以向前伸展。美洲大蠊的口器发达,为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包括上唇、大颚、舌、小颚和下唇。头顶复眼的间距与单眼的间距相等,单眼位于触角内上方,呈白色点状结构。从虫体背面观只能看到头顶端的一小部分。头部具有一对单眼、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复眼较大,位于头部两侧,占据了头部的大部分,单眼位于触角内侧上方,呈白色点状,其皮下聚集着感觉细胞。
胸部
前胸背板处通常是黄色,中间有两个淡褐色大斑,大斑中部向后延伸至前胸背板中后部,形成了一个“T”字形,后缘为褐色。前翅红褐色,后翅前缘浅及翅脉褐色,其余部位透明。足淡褐色。
美洲大蠊胸背板最宽处位于中部偏后,前缘和侧缘呈缓和的弧形,后缘略呈弧形突出。前翅和后翅均发育完全,长度超过腹部末端。前足股节腹缘具有A2型刺状结构。第1和第2跗节腹缘有两排小刺,第1至第4跗节端部具有爪垫。爪对称,未特化。前足前下缘端有2根刺,中部有15根刺,排列从端部延伸至基部;后下缘端有1根刺,中部有3根刺。跗节明显长于胫节。中足和后足的上缘端各有1根刺,前下缘端有1根刺,中间有7根刺;后下缘端有1根刺,中间有5根刺。尾部两侧稍后方各有一对尾刺。雌雄存在差异。
栖息环境
美洲大蠊喜湿热环境,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最适宜生活温度为28℃,20℃以上时,美洲大蠊活动开始频繁。美洲大蠊具有外栖习性,通常在排水系统栖息、分布和扩散。在气候温暖的地区,美洲大蠊可全年在室外生存,例如垃圾箱、厨房、下水道、树皮下等处。美洲大蠊活动范围广泛,也频繁进入人类生活区域,例如屋顶瓦片下、阁楼以及室内厨房等地,寻找食物和水。
物种危害
美洲大蠊喜湿热环境,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美洲大蠊的活动会造成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美洲大蠊常出现在工厂车间和商店,危害成品、半成品和原料。例如,在印染厂的退浆池,美洲大蠊吸食浆液,导致污染,并咬断棉纱;在家庭住宅、旅馆等地,美洲大蠊也会污染家用物品,如棉毛织品和草席等。美洲大蠊可携带痢疾杆菌、沙门氏菌、蛔虫、蛲虫以及蓝氏贾第鞭毛虫卵等病原体。在中国南方,美洲大蠊不仅偷食食物,还会在厕所内聚集,取食粪便和痰液,成为各种病菌的重要传播媒介。频繁接触美洲大蠊或食用被其污染的食物,甚至被其咬伤,都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例如皮炎和气管炎等。美洲大蠊的排泄物和蜕皮也含有过敏原,可引发皮疹和哮喘等症状。美洲大蠊的分泌物和粪便中含有致癌物质,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肝癌。
防治方法
环境治理
美洲大蠊喜阴暗潮湿的环境,对气流较为敏感。因此,为减少美洲大蠊滋生,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并及时清理室内垃圾,保持室内整洁干燥。美洲大蠊通常在夜间活动,可通过缝隙和孔洞进入室内,因此应及时填补和堵塞地板、天花板和墙壁上的缝隙和孔洞,以有效降低室内美洲大蠊的数量。此外,美洲大蠊在卵期和若虫期,常隐藏在床底、抽屉、书箱等处,需定期清洁家具,整理衣物和书籍,避免其滋生和繁殖。
物理治理
物理防治是防治美洲大蠊的常见方法,其中最简单的是人工捕杀,即发现卵和若虫后立即进行杀灭,可于夜晚在厨房等地开灯捕杀。也可采用堵塞法,例如用水泥、石灰等材料堵住家中的缝隙。此外,还需控制室内水源和食物。断绝美洲大蠊的水源是防治的关键,应确保家中的水龙头无滴水,减少厨房和卫生间的潮湿,保持干燥。同时,妥善存放食物,避免直接暴露,减少食物残渣,避免吸引美洲大蠊。
化学防治
化学手段防治美洲大蠊的办法很多。起初使用无机杀虫剂,但是作用效果缓慢,很快被新的有机药剂取代。市面上有多种针对美洲大蠊的杀虫剂,如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可以选择适合的杀虫剂,按照说明书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化学药剂时要确保安全,避免对人体和宠物造成伤害。
生物防治
蜚蠊啮小蜂是一种寄生在美洲大蠊卵鞘内的寄生蜂,可有效杀灭美洲大蠊卵鞘,降低美洲大蠊种群密度。但该方法不适用于室内环境,仅适用于美洲大蠊的室外活动区域。
海关提醒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破坏,还不断引发新的生物疫情出现,对农业、畜牧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对人的生命健康与社会稳定形成负面效应。我们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外来物种入侵,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违规携带、寄递国家禁止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共同维护美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