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大剧院:拥抱海洋文明的“日月贝”
珠海大剧院:拥抱海洋文明的“日月贝”
珠海大剧院,这座被誉为“日月贝”的建筑杰作,不仅是珠海市的文化新地标,更是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作。它独特的外观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珠海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珠海大剧院(Zhuhai Grand Theater)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情侣路与梅华路交汇处的文化公园东南角,面朝情侣路,东临香炉湾,与野狸岛隔海相望。这座宏伟的建筑于2010年4月28日动工,历时7年建设,于2017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欣赏歌剧、音乐剧、芭蕾舞剧、话剧、交响乐、戏曲等高雅艺术的殿堂。
历史沿革
珠海大剧院的建设始于2009年,当时珠海市政府向全球征集建筑设计方案,吸引了包括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师和国家体育馆“鸟巢”设计师在内的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等国三十余家设计机构以及国内设计大师的竞标。最终,陈可石教授和中营都市设计团队提出的“日月贝”方案脱颖而出。
2010年4月28日,珠海大剧院正式动工,总投资达10.8亿元。经过7年的精心建设,这座宏伟的建筑于2017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为珠海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欣赏高雅艺术的殿堂。
建筑格局
珠海大剧院的建筑格局独特,由一大一小两座剧场组成,形似两组“贝壳”,白天呈现半通透效果,夜晚则像月光一样晶莹剔透。建筑物最大高度达90米,大剧场可容纳1600人,小剧场可容纳550人。
大剧院的建设用地为填海而成,总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由于建设用地庞大,设计团队根据科学数据将其划分为不同功能的板块。整个大剧院分为绿化景观、公共设施景观、建筑景观和商业景观四种类型,外部形状上形成了大小不一的10个板块。
建筑特色
设计理念
珠海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源自名画《维纳斯的诞生》,维纳斯——这个爱与美的女神就是从贝壳里诞生的。整个设计贯串了“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理念,诠释了珠海拥抱海洋文明、富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精神特质,塑造了一双巨型贝壳从海面升起的意象。
工程特色
大、小贝壳按照100年的使用年限设计施工,每平方米可承受90千克的风压,相当于可以抵抗12级的台风。在抗地震方面,抗震烈度为8度。“日月贝”外型薄壁大曲面施工,全部采用最先进的三维建模BIM技术。大贝壳总用钢量约1万吨,其钢结构作为仿生建筑,构件特点为弧形,所有环向杆件都为弯扭,异型构件的比例达到了80%。
“日月贝”的钢结构截面尺寸小、板薄,加工精度控制难度更大,若是同等大小的一般钢结构,两三个月就可完成,但大、小贝壳的施工用了400多天,弧形的外墙只能通过一次次的精确分段浇筑来实现。在大弧度的曲面上,珠海歌剧院的设计结合现代声光电等新技术照明,能让建筑在夜晚呈现美轮美奂的景观效果。
景观特色
珠海大剧院的景观设计独具匠心,结合花钵等小品,种植多种花卉以加强装饰效果;在休闲区主要表现自由放松的气氛,种植隔离休闲的大草坪空间,与乔木相映成趣,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广场区平整宽敞,为广场舞等活动提供了开阔的场地。
在整体的景观用地上,绿地景观占据了大部分的面积,然后是建筑景观和公共设施景观。在填海区与野狸岛的过渡地带,为了和自然景观相协调,铺装方面运用了大量的防腐木,以降低该区域的路面硬化,也可以使自然降水充分地向下渗透,给予植被充分的天然营养。西侧地带是公共休闲空间,利用与主体建筑物和裙楼所勾勒出的线条,营造大面积的草坪和地面平台作为休闲空间,创造出相对独立的环境。市民和旅游者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休闲空间进行活动,开敞的视野可以饱览珠海最美海岸线和野狸岛等特色景观。
珠海大剧院结合现代的声光电等技术,在夜晚更能突出大剧院的城市景观特征。在广阔的蓝色海面上,大剧院与郁郁葱葱、充满原生态气息的野狸岛交相呼应,营造出无限的艺术魅力。白天还是单一颜色的建筑物主体,此时在灯光的作用下展现出五光十色和变幻莫测的美景,既强化了建筑造型,又呈现出韵律感、变化感、梦幻感。在灯光的点、线、面、几何图案的组织下,经过轮廓线的明朗、不同光色的交替,整个珠海大剧院展现出来的是天与海、城市与景观组合的独特画面,带给人们极其愉悦的视觉体验。
边界处理
在建筑边界的整体设计中,主要采取了图案化布局与自由布局相穿插的设计方式。其中,图案着重强调对称和几何,巧妙运用中轴线,突出基地上的道路、花卉及其他植被,中心景观区考虑到以开敞规整为前提,运用植被和轴线的衬托,使得空间呈曲线化分布,整个布局极具节奏感和韵律感。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珠海大剧院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情侣路与梅华路交汇处的文化公园东南角,面朝情侣路,东临香炉湾,与野狸岛隔海相望。
门票价格
珠海大剧院定于2016年12月31日首演,并宣布未来每年基本演出120场左右,平均票价不高于220元。
交通路线
乘坐珠海公交L1、L3路至“日月贝”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