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泉娃子家担担面:百年非遗美食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泉娃子家担担面:百年非遗美食的传承与创新

引用
腾讯
1.
https://view.inews.qq.com/a/20231122A0A8X600

在太原市的食品街与钟楼街交叉口,有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非遗美食——泉娃子家担担面。这家店不仅承载了几代太原人的记忆,更是将四川担担面的制作工艺与山西口味完美融合,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

在人潮涌动的食品街与钟楼街交叉口东北角,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三层独幢食品店内人头攒动,收银台前也排着长龙,顾客们在充满中式风格的店铺内有序就座,当麻辣开胃、色泽鲜亮的担担面呈上桌时,大快朵颐,吃得十分舒爽,这里便是陪伴了几代太原人的迎泽非遗美食——泉娃子家担担面。

口感细腻、风味独特的担担面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食之白话·面之雅俗》中有提到,担担面由四川省自贡城内的一个名为陈包包的小贩发明。相传道光二十三年间(1841年),自贡城内的人们经常能看见陈包包挑着扁担、敲着梆子叫卖面条,陈包包的扁担很特别,一头是一个特制的铜锅,中间被隔开,有点类似今天的鸳鸯锅,一边用来煮面,另一边用来炖鸡和猪蹄;扁担的另一头则放着各种食材。

陈包包既能吃苦,又肯下功夫,他的面是用自家种的小麦磨成,面条皆由自己擀制,而他的面条“浇头”更是讲究,比如,芽菜用宜宾的,口蘑酱油用资阳的,醋用自贡的太源井晒醋,辣椒则非川东达州的不用。正因为制作精致,陈包包的面总是香气扑鼻,让人胃口大开。因为口感独特、经济实惠,久而久之,喜爱陈包包面条的人越来越多,“粉丝”们更是乐见那副让人垂涎不已的挑担,于是,人们心意相通地将其称之为“担担面”。

后来,陈包包赚了些钱,便开了一家名为“光生娃担担面”的小店,虽然不再挑担,但“担担面”的名称却保留了下来。此外,陈包包还收了几个徒弟,向他们传授担担面的制作方法,其中一个学徒姜子洪在其所授担担面手艺的基础上,又对浇头进行了改进,渐渐地,面馆开到了成都的繁华街区,担担面由此家喻户晓,并逐渐流传到其他地方,泉娃子家担担面便是一脉相承自担担面鼻祖陈包包之徒姜子洪所创办的“子洪春担担面”,以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办的“光生娃担担面”。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姜子洪之徒罗映和与泉娃子家担担面第四代传承人褚天运于下乡插队时认识,在一天晚上,辛苦了一天的二人促膝长谈之后,罗映和给褚天运做了一碗四川当地特色面,褚天运吃完之后,精神大振,对那个味道念念不忘。

1998年,罗映和与褚天运回到太原发展,罗映和便将此手艺传授给褚天运,期间多次更名,从一开始的“食品街担担面馆”改为“新世丰川味小吃店”,直到2004年,褚天运之子褚恒泉顺应时代变迁,注册了“泉娃子家担担面”,并正式继承传统手艺继续经营,成为第五代传承人。

历经数代师徒传承,两个甲子匆匆而过,泉娃子家担担面在褚天运、褚恒泉父子二人的数次改良下,融入山西口味,不变得是对美味与品质的追求。目前,泉娃子家担担面已成为太原名小吃。

“泉娃子家担担面虽然注册得晚,但是对太原人的陪伴却非常早,自1986年食品街开街以来就一直存在,至今已有37年。”据褚恒泉说,泉娃子家担担面承载了无数八零后的童年回忆,在店里总能听到一些背书包的学生闲聊:“这个店是我爸爸妈妈小时候经常来吃的小吃店。”这瞬间激起了褚恒泉传承该项手艺的决心,他在老艺人传统手艺中习得了对食材和调味品的把控,十分注重对食材的品质和味道的保持,多年来坚守初心,拒开分店。

“走南闯北,麻辣开胃。”褚恒泉说道。味道甜鲜微辣、麻辣酸味突出,鲜辣兼备、爽而不燥的泉娃子家担担面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当你和它相识后,你便会爱上它,从此忘不掉它。当酸甜的、麻辣的、辛香的担担面搭配上爽口蔬菜和酱料,人们捧着碗,就着调料吸溜着爽快下肚。


“一碗好吃的担担面不需要用名贵食材炫技,恰恰是最平凡的食材做出了淳朴而又令人心醉的味道。我们坚持面条的制作技法和本味,让每一个暌违已久的人再次吃到的时候,还能想起最初的记忆和味道。”褚恒泉表示,为了保证口味的纯正,多年来泉娃子家担担面的制作从面粉开始一直到最终成品,均是自产自销,每一个环节都非常讲究,无论是主料、辅料和佐料的配比,还是对熬制时间和油温的把控,每一样都不能马虎。

如今,量小而精、筋道筋滑的泉娃子家担担面,除了具备四川担担面的精美外,口感中更带有一丝辣中透香的“狡黠”,每一个亲口感受过“酥麻”的人,味蕾都宛如跳跃的小鹿奔跑于舌尖森林中,久久不能忘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